“强基计划”元年的落地情况如何呢?

“强基计划”元年的落地情况如何呢?

2021-02-03    05'12''

主播: 百利天下留学

102 0

介绍:
你好,这里是百利留学声,每天为你提供知识大餐。 在上个月,我向大家介绍了招生政策“强基计划”这项招生政策。2020年是“强基计划”的元年,它取代了实行了十七年的自主招生,是一项全新的高考招生政策。上次,我给大家介绍了“强基计划”的招生人群和培养模式,很多同学已经蠢蠢欲动了,那么今天咱们就继续解读这个“强基计划”,让你了解一下它在第一年的落地情况是如何的。 首先我们来看入围情况。36所强基计划高校的面试入围比例均在1:3-1:5之间,2020年计划总名额是6000余人,入围人数预计为20000-25000人,其中包含破格入围的情况。根据入围校测情况来看,高考成绩在学校一批投档线下20分以内入围概率大,投档线下40分以内都有机会。 入围之后呢,就来到了校测环节。“强基计划”的考核形式一般有体测、笔试、面试。36所大学的“强基计划”考核中都有面试这一环节。另外,有16所大学的“强基计划”考核中除体测之外,只有面试考核。而这16所大学的面试考核成绩在综合成绩的折算中占比达到了15%,所以面试这一环节不容小觑,平时有意识地多练习一定是非常有帮助的。 而且,我们还发现,在2020年新生入学后,多所学校发布了补录通知,从学校发布的数据来看,要补录将近一半的人。除了清北,其他学校几乎都没有招满。甚至有些高校由于报考人数太少,再加上部分学生弃考,最后真正入围的学生可能只有少数几个。也因为这个现实情况,最低入围分数线被拉得很高,导致“强基计划”的入围线远高于学校录取线。 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第一,关于报考人数少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在以往的自主招生中,绝大多数考生群体是获得五大学科竞赛省级一、二等奖的学生,每个省份可以达到数千人规模,而在“强基计划”中,这些考生无法获得破格入围的资格。第二个原因是,近年来高中的竞赛生培养模式愈发专业化,一个竞赛生“好苗子”会被安排专攻某一门或几门竞赛,放弃日常学习,由此导致很多竞赛生的高考成绩不一定优于非竞赛生,这让他们也无法通过高考成绩排名入围强基计划。 第二,关于弃考的情况,有些入围考生因为高考成绩优异,裸分即可录取,还可以选择更喜欢的专业,所以会放弃强基校考。 由此来看,“强基计划”在实际招生的过程中,还是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招生细则。 接下来,我们来盘点下目前的招生规则。 首先是几乎所有高校都规定,强基计划只允许报考一所高校。这种情况会加剧招生录取中对考生的信息不对称,比如有的考生具备北师大的条件,但他报考了北大,最后没有被录取,又失去了报考北师大的资格。 其次是有些高校设置了较高的总分或学科成绩门槛。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招生简章要求,入围条件是与所在省份“本一线”比,理科超110分,文科和新高考改革省份超70分;同济大学要求“数学成绩不低于满分的90%”等。这样的门槛无疑会将很大一批学生拒之门外。 第三是强基计划最终的录取总分中,学校考核占15%,对于第一次参加校考的考生来说,学校考核较为陌生,从而降低了这些学生的报考意愿。比如,北大理科考生的校考包括数学、物理、化学三门笔试,其中数学难度较大,有考生反映,部分达到数学联赛一试的水平,有的非竞赛生甚至没有做完题目。 说完了政策方面需要完善的部分,咱们再来看家长和考生的实际情况。 事实上,很多家长和考生对基础学科认知是存在偏差的,简单地把基础学科专业归为“冷门专业”。基于这种认知,基础学科招生“遇冷”成为普遍现象,即便对名校也是如此。很多考生担心基础学科就业前景不好,入校后无法转专业限制太多,在最初就选择“不报”。而实际情况远非大家认知的那样,“强基计划”虽然招的是基础学科专业的学生,但培养方向却是面向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 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整个社会需要更多去鼓励与推崇基础学科研究的氛围,纠正过于实用主义的风气,在选专业时不仅考虑就业,更要考虑学生本身学习的兴趣爱好,从未来的发展的角度来规划自身的升学之路。 好了,关于“强基计划”的讲解就介绍到这里了,你对于这项新高考政策有没有更加了解一些呢?如果你有其他问题,欢迎你在留言区和我互动。 这就是今天的百利留学声,我们明天见。 如果有疑问的话,可以添加小侃:bailitopSJ,回复“荔枝”获取详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