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张兆和:婚姻的本质,与爱情无关

沈从文~张兆和:婚姻的本质,与爱情无关

2020-05-12    21'00''

主播: 知足常乐😽😆🎥

67 0

介绍:
1902年,他出生在湘西凤凰,一个穷乡僻壤,恰逢乱世之秋,小学都没读完,便参军进了当地土著部队。 1922年,为了开拓眼界,拥有更加出彩的人生,他毅然脱下军装,*****************************************************************************************************************************************************************************************************************************************************************************************************************************************************************************************************************************************************************************************************************************************************************************************************************************************************************************************************************情故事,就从这儿开头。 一见倾心 1929年,在中国公学,坐在班级前排的校花级人物张兆和,正值妙龄,温顺娇小,楚楚动人。让沈从文一见,便"触电"般,心旌颤动,不能自己。 爱情这东西,真是说不明,道不清。有时,天天黏在一起,却孰视无睹;有时,匆匆一眼,便陡生爱怜,心中喜欢。 尽管这时的爱情,是那么一厢情愿,但它却如一朵倾国倾城的娇艳花朵,热烈而灿烂地,开满了他的整个内心。 于是,沈从文便不顾一切,加入到追求张兆和的大人马中来,并用他擅长的文学才华,开始对其的心理防线,一波一波,进行狂轰滥炸。 虽然当时的他,已蜚声文坛,并且他的才气,也得到张兆和的欣赏。但被众星捧月般受宠的张兆和,却分寸在握,她没看出这个"乡下人"有什么过人之处,也没对沈从文表现出爱慕之情。  为了追求张兆和,沈从文煞费苦心。从第一封情书“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了你”开始,他的情书攻势,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 在青山绿水之间, 我想牵着你的手, 走过这座桥, 桥上是绿叶红花, 桥下是流水人家, 桥的那头是青丝, 桥的这头是白发。 因张兆和对他并无好感,所以收到这些情书后,她通常都保持沉默,不予理睬,一副冷若冰霜,拒人于之千里外的架势。 后来,沈从文的情书越来越频繁,让张兆和不堪其扰。校园内,关于他俩的消息,也传得沸沸扬扬。气急败坏的张兆和,就把他告到校长胡适那儿。  胡适本想*****************************************************************************************************************************************************************************************************************************************************************************************************************************************************************************************************************他这番苦心,也让她觉得足够可怜和可敬。  沈从文回到青岛后,情书攻势丝毫未减,每每想起张兆和的一颦一笑一蹙眉,他便激情澎湃……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再冰冻的河,春天来了,也会开封;再冷漠的心,时间久了,也会捂热。 1933年9月9日,经过了长达四年的追求历程,沈从文与张兆和,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席慕容说: 在年青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她,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麽,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暇的美丽。 真正幸福美好的事情,总是会晚一点来到。只要你不气馁,欣然尝过了之前的苦,定会等来之后的甜。 摩擦冲突 当所有的激情和狂热逐渐褪去,生活的舞台上,只会剩下平凡简单的日子和原形毕露的现实。 张兆和与沈从文,在岁月一天天粗糙的磨砺中,在寻常的人间烟火中。两人的精神世界,开始慢慢出现裂缝。 常言道:贫贱夫妻百事哀。 再美的情话,也抵不住现实中的摩擦。说一万遍我爱你,不如好好过日子。 沈从文喜欢收藏古董,而张兆和觉得家里生活拮据,每一分钱,都该花在刀刃上,没必要附庸风雅,冒充绅士。 沈从文当过兵,生性豪爽,爱抚贫济困,常仗义疏财,出手大方阔绰。 而张兆是个理性的现实主义者。虽然以前是大小姐,"十指不沾阳春水",可自从下嫁沈从文之后,整天与柴米油盐打交道,生活的重压下,她学会了每天精打细算过日子。 为此,沈从文总埋怨她不大方,太抠。  在人生奔涌的河流里,大多数人,最后选择了随波逐流,将热爱,无奈地让位于生活。 而婚姻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许多鸿沟。只有互相理解,才能逐渐弥合彼此之间的隔阂,营造更加美满的生活。 周国平说:  性是肉体生活,遵循快乐原则;爱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理想原则;婚姻是社会生活,遵循现实原则。 夫妻之间,难免磕磕碰碰。如缺乏沟通,甚至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各执一词,相互抱怨和指责,再好的关系,也会从冷战走向冷淡。 移情别恋 表面温顺敦厚,内心情感丰富的沈从文,是个理想主义者,对婚姻,原本有着诸多浪漫的期待。 可日常的琐碎,缺少情调的爱情,却如一团团乱麻,总缠绕着他那颗激情四射的灵魂。 让他收敛那颗痴热狂放的心,他不甘心。 一个偶然的机缘,他在朋友家,碰见了一个叫高青子的文艺女青年。 高青子是他的铁粉,对这位天才作家,有着近乎痴狂的崇拜,当她第一次见到他时,她甚至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言语中,不时流露出相见恨晚的仰慕之情。 沈从文那颗被自卑压抑和被生活灼伤的心,再次被撩得心火摇荡。 水是各处可流的, 火是各处可烧的, 月亮是各处可照的, 爱情是各处可到的。 一个有心,一个有意。情投意合之中,他早把世俗与责任抛之脑后,做了薄*************************************************************************************************************************老的张兆和,一个致命的打击。一气之下,她带着孩子,回了娘家。 她天真地以为,逃避,便可以躲过千万次的伤心。 这下,沈从文傻眼了。才意识到,自己的背叛,已伤了爱人的心,但他还是希望这一切可以挽回。 这首《悔》,是沈从文对妻子的检讨书: 你生着气样匆匆的走了, 这是我的过错罢。 旗杆上的旗帜,为风激动,飏于天空, 那是风的过错。 只请你原谅这风并不是有意! 后来,在林徽因的从中调解下,张兆和选择了隐忍和原谅,二人终于和解。 后来,幡然醒悟的高青子,也知趣地选择了离开,主动将这段注定没有结果的感情,戛然而止。  张爱玲说: “有一种失落,不能说,只能靠感受;有一种悲凉,不能说,只能靠敛藏;有一种喜欢,只能靠欺骗来隐瞒;有一种心痛,叫做爱不**。 其实,婚姻的围城中,当疯狂的追求已偃旗息鼓,相濡以沫的搀扶,才是漫长人生路上最大的慰藉。 貌合神离 岁月,可以慢慢抚平滴血的伤口,却修复不了纯真的感情。本以为的双宿双飞,到头来却是无尽悲凉。 沈从文出轨之后,至死,都没有求得张兆和的真正原谅。 他一生都在仰望的人,却极少给他真正的爱情和懂得。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心脏病复发,走完了他坎坷曲折的一生。 弥留之际,他紧紧握着兆和的手,“三姐,我对不起你。”这是他给她最后的话,也是他对她一生亏欠的忏悔。 他去世后,二姐允和一副挽联写尽了他的一生: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张兆和整理他生前文稿时,想起二人起伏跌宕的一生感情,潸然泪下: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  2003年2月16日,兆和也因病逝世。 愿九泉之下,两人相见,能重修于好,破镜重圆。 网易云热评《你会怎么回忆我们》中的一段话说: 人生最好的三个词: 久别重逢,失而复得,虚惊一场。 却唯独没有一个词叫和好如初, 和好容易,如初多难啊! 尘世间,当一人出轨,另一人是否还能心怀坦荡地重摆爱情的宴席?还能重温昨日的青春之恋? 生活中的我们,总是相爱又相杀,彼此离别又复合。而真正能过好这一生的人,靠的不是报复,而是那份实实在在的靠谱。 朵娘在《余生不将就》中,有一段话说: 婚姻说到底是一场能量博弈,最好的局面是双方互相独立,又能你来我让,势均力敌。而不是这方希望那方无限兜底,那方希望这方永远低眉。 我曾化掉一生时光,用来寻你,而你,只是匆匆擦过的一个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