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传》第一部分

《张幼仪传》第一部分

2020-05-13    16'33''

主播: 知足常乐😽😆🎥

89 0

介绍:
《张幼仪传》- 人生起点,大家族里的小女子 01.全文导读 亲爱的同学们,很高兴遇见你,我是简老师。今天,我将为你解读《张幼仪传:一无所有,一无所惧》这本书,为你揭开民国励志女性张幼仪的传奇一生。 她,出生于一个新旧时代交接的书香之家,无法摒弃的世俗让她成为了一个传统的女人。在漫长的前半生,她是诗人徐志摩的妻子;是一个封建时代下相夫教子的普通家庭主妇;她是诗人眼中的“土包子”,被视为是浪漫爱情中的绊脚石。 在历经不幸婚姻以及丧子之痛后,她终于华丽转身,开始微笑着书写自己的传奇。她成了东吴大学里优雅的教书先生,以一口流利的德文折服众人,同时,她也是一名银行副总裁,她创办企业,成了叱诧风云的商界女强人。 这个女人,就是张幼仪。她接受了旧式女子的教育,性格温顺、知书达理、恭敬谨慎,这让她在不对等的婚姻里饱受冷眼。但她也有骨子里的倔强,她的个性刚强,这让她能够在深陷命运绝境的时候飞出泥淖,重新书写自己的人生。她的传奇一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研究和品读。 那么,张幼仪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命运绝境,又是如何华丽转身,完成人生的逆袭?她的人生经历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呢?  在《张幼仪传:一无所有,一无所惧》这本书中,作者为我们揭开了张幼仪这位非凡女性的传奇一生,从出生传统封建大家庭,到接受包办婚姻而受尽冷漠,从隐忍顺从到后来被狠心抛弃,进而经历丧子之痛,她最终重塑灵魂和自尊,赢得时代的认可和尊重。虽然孤独半生,但一生圆满。 接下来,我将从人生起点、缘起、缘灭、蜕变新生、归宿这五个人生阶段为你讲述张幼仪凤凰涅槃的传奇一生,带你还原真实的张幼仪。隔着百年时光,让我们揭开一个女子的小时代,与每一个善良且有锋芒的你们共勉。 好的,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部分:人生起点。可以说,张幼仪的一生经历都与她的出身、刻在骨子里的思想是息息相关的。   02.出生传统的封建家庭 提到张幼仪,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她的前夫——徐志摩。确实,除去短暂的少年时期,其他时候张幼仪都是顶着“徐志摩糟糠之妻”的头衔,后来即使离婚了,也被扣上“徐志摩前妻”的帽子。可是,谁又知道,离婚之后从绝境中破茧而出的张幼仪,回到了自己曾经渴望的讲台,担任了东吴大学的教书先生一职;后来,她还创办了云裳时装公司,成为了上海商界叱咤风云的女强人。在失败的原点上重新活了一次的她,才是徐志摩一生真正无法高攀的女人。 1900年,张幼仪出生在江苏宝山县一个富有的大户家庭。出生后,脐带就被埋在了屋子外面,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张幼仪是女孩子,不是“家里人”。如果是男孩,人们会把脐带收起来,藏在母亲床底下的罐子里。张家有8子4女,即便如此,张家还是喜欢宣称家里有8个孙子。隔在屋外的脐带和不被“公之于众”的身份,说明了那个时代,女人的地位是卑微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是十分明显。 张幼仪大名叫做张嘉玢,幼仪是她的小名。“幼“,是善良之意;”仪“则代表着正直和端庄。家人希望她成为一个谦虚、端庄、秀外慧中的女人,在教育理念上亦是如此。张家不允许孩子在长辈面前肆意妄为,从小就让孩子们学习传统的规矩和礼仪道德。比如说,小孩子是不能在大人面前开口说话的,也不能随便出现在长辈面前,当然未经许可更不可以随便离开。此外,他们还会给孩子们灌输各种孝道观念,建立骨子里的孝道训诫和尊卑长幼秩序。 晚年的张幼仪曾对她的侄女张邦梅说过:”在中国,女人是一文不值的。她出生以后,得听父亲的话;结婚以后,得服从丈夫;守寡以后,又得顺着儿子。你瞧,女人就是这么不值钱。这是我要给你上的第一课,这样你才能真正了解一切。“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张幼仪,性格温顺、知书达理、行为谨慎,是一个典型的大家闺秀。也可以说,传统是她的骨,三从四德是她的心。她骨子里有封建文化的影子,有封建门第的烙印。当我们了解了张幼仪身上的封建枷锁后,在前往她传奇一生的探讨路上又迈进一步。   03.个性一半恭顺一半倔强 张幼仪自己曾说:“我生在变动的时候,所以我有两副面孔,一副听从旧言论,一副听从新言论。我有一部分停留在东方,另一部分眺望西方。我具备女生内在的气质,也拥有男性的气概。” 那么,这样的性格源自哪里呢? 张幼仪的父亲是个很有名的医生,但是脾气暴躁,爱挑剔,稍微不称心就会引发他一声怒吼。所以,张幼仪在父亲面前,一直都是小心谨慎的。张家是大家族,在张家大院里,张幼仪亲眼见过父亲在早上命令厨师和伙夫站成一排,听他们汇报当天预计购买的食材,然后皱眉思索,根据食材决定一天的饭食。张父还会在食物的摆盘上要求严苛,时常对食物的口感、味道等进行分析与指点。父亲一家之主的威严让小小的幼仪感到很敬佩。同时,母亲对父亲总是言听计从,无条件遵守父亲的命令。这样的家庭环境养成了张幼仪恭顺的个性,也直接影响到了她日后的婚姻观。她认为,自己的一生就应该被父母安排。就算自己嫁人了,这份主动权也不会在自己手中,而是在自己的男人手里。这是她听从且服从的旧言论。 整个家族中,最重视张幼仪的人,是她二哥。在二哥眼中,她不是一个只能在家相夫教子的女孩子,而是一个应该拥有自己想法和感受的个体。张幼仪儿时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大多来自她的二哥。比如,他会把中国比作院子里瓜藤上的一个瓜,被劈开的小块是中国的省份和港口,但现在却成了外国人的;挖掉的瓜瓤也是被外国人侵占的地方,他们居住的上海,更是变成开放给英国的港口。二哥的教导撕开了张幼仪封闭教育的一个小缺口,成就了她另一副面孔,也为张幼仪未来的绝境重生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张幼仪自己也说过,这样的性格还来自儿时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影响了她的一生。这个故事说的是月亮上住着害羞的两姐妹,晚上人们抬头赏月让她们俩很不自在;于是想跟住在太阳上的哥哥换个位置。可是,白天会有更多人看见她们。俩姐妹为了不让人们看她们,决定用“七十二根绣花针”刺人们的眼睛。后来,“绣花针”就变成了刺眼的阳光。 讲的是故事,听的却是故事的解读。白天感受太阳的温度时,张幼仪觉得这是个性倔强的两姐妹正在用“绣花针”扎自己呢。晚上,当她凝望天上皎洁的月亮的时候,她又会想到这是温柔美丽、个性羞怯的两姐妹在凝望自己。一个故事的两个解读,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她个性的两面,一半恭顺,一半倔强。   04.短暂的书香生活 张幼仪一家原本生活在张家大院,后来因为家中失窃事件,张幼仪的大哥被诬陷为盗贼。“饿死是小,失节是大” ,将名节看的比生命重要的张父就带着一家人搬离了张家大院。离开大宅,意味着离开了张家门第的庇佑,张父一行成了普通人,生活也变得艰苦起来。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享受教育,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虽然生活艰难,但骨子里的贵族思想,使得张父从没有苛刻孩子的教育。当然,张父重视教育,认为教育只是男孩子的事。至于女孩子,他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或者“女孩子最终是要嫁人的”,家境本来就比较艰难,张父更觉得女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 这样,在哥哥弟弟们上课的时候,张幼仪就和姐妹们在一边帮母亲干活,顺便旁听教书先生上课。如果活干完了,教书先生不忙男孩子们的功课的时候,就可以来指点女孩子们一二。因此,张幼仪开始阅读跟抄写《孝经》《小学》之类的书。通过旁听,她也接触到了男孩子学的知识,比如《论语》《中庸》等。张幼仪是好学的,也是努力的,但还是没有办法像哥哥们有那么多的学习时间,只是粗浅的学习了一点点。 戊戌维新时期的思想启蒙运动,解放了妇女接受教育的权力,让张幼仪渴望读书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在张幼仪12岁的时候,她终于说服了父亲让她去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走出家门的张幼仪,看到了另外一方天地。原来,女孩子不一定要相夫教子,一个接一个地生孩子。她们可以读书、教学、工作,活得丰富多彩。能够去读书让张幼仪雀跃不已,她勤奋好学,认真努力,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的机会。但是无奈的是,在学校读了三年书,她就被迫离开了学校。因为,她的四哥,为她做媒并扯起了一桩姻缘,对方就是她素未谋面的徐志摩。这一次的做媒让张幼仪接下来的半生几乎陷入了绝境之中。   05.今日回顾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解的主要内容,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今天,我们了解到了张幼仪出生于重男轻女的封建大家庭,性格温顺、知书达理、规矩谨慎、三从四德,是中国传统女子的典型。而原生家庭的教育和时代背景也造就了张幼仪一半恭敬一半倔强的个性。同时,她所接受的有限的教育成为未来婚姻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也显示了张幼仪对知识和改变自己的深层次渴望。 那么,张幼仪是怎样结缘徐志摩的?在那样一个时代,包办婚姻十分常见,为什么家人看好的门当户对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让我们一起期待明天的内容吧。恭喜你又让自己进步了一点点。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