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传》第四部分

《张幼仪传》第四部分

2020-05-19    19'18''

主播: 知足常乐😽😆🎥

70 0

介绍:
《张幼仪传》- 蜕变新生:从弃妇到银行总裁 01.今日导读 亲爱的同学们,很高兴遇见你,我是简老师。今天继续为你解读《张幼仪传:一无所有,一无所惧》这本书的第四部分内容。 昨天我们了解到了张幼仪生命中的第三个阶段,错误的时间遇到了错误的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绑定了不相爱的两个人7年时光,最终以一纸离婚书收场。对张幼仪来说,这中间经历了无尽的等待与心灵的伤害。 今天,我们来继续了解张幼仪人生的第四个阶段:蜕变与新生。在与徐志摩离婚后,张幼仪无心关注舆论,而是将所有心思放在了如何在异国他乡生存和养活幼子的身上。然而,幼子的离世再次给了她一记重击。“一无所有,一无所惧”的张幼仪这时才成长为一个真正独立而无所畏惧的人,在失败的原点上开始了新的人生传奇。   02.幼子夭折,饮尽人间悲苦 签署离婚协议三个月后,徐志摩回到国内,发表了一篇西式离婚通告。通告中,他抨击了封建礼教,他讲了男女平等,讲了心灵解放,讲了女子值得同情。但是他不同情张幼仪,甚至讨厌她。他做了国内离婚第一人,也逼迫张幼仪做了离婚第一人。如果非得追究这桩婚姻的罪魁祸首,张幼仪又何尝不是受害者?有人高呼心灵解放,却听不见因此导致的另外一部分人心碎的声音。 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的消息,传遍了国内的各个角落。张幼仪对此只能勉强一笑,因为她已无心关注舆论。她迫切面临的是如何在异国他乡生存下去,如何养活幼子。 张幼仪离婚后,继续留在了德国。一方面是不想承受国人的风言风语,另外一方面她还希望能够在国外读书,彻底摆脱中国的封建礼教。所以她每天去学校上课,没有坚持给儿子彼得母乳喂养。取而代之的的是每天给彼得喂食牛奶,这在当时很多家庭都会选择的做法。 然而,厄运再一次降临在张幼仪身上。彼特不到一岁的时候经常腹泻,慢慢开始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一岁半的时候去医院检查发现彼得的小肠里有一条寄生虫,虫子寄生在肠子和皮肤中间。医生说,感染这种病情是因为喝了不新鲜的牛奶。张幼仪此时非常自责,觉得如果她用母乳喂养彼得,他就一定不会得这种病。 当时德国的医疗技术并不能治疗这种疾病,除非去瑞士。但是去瑞士的费用十分高昂,她自己根本无力承担。求助徐家,徐家也无可奈何,他们的钱还不足够送彼得去瑞士看病。没钱治病,张幼仪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一天又一天地承受着病痛的折磨,自己却无能为力。一年多以后,差一个月满3岁的彼得永远地离开了张幼仪。 彼得的离去,让张幼仪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失败的婚姻,加上丧子之痛,极度悲伤的情绪涌上心头,这个一直以来沉默严肃、贤惠端庄的女人放声大哭。坚强和勇气都是骗人的,只有痛苦和心碎才是最真实的。张幼仪给彼得办了一场小小的葬礼。对于她这样的旧式女子,火葬是十分残忍的事情。但只能这样,她才能带彼得回到故土。 到这里,张幼仪算是真真切切地明白了,与失去儿子相比,婚姻失败又算得了什么呢?之前她什么都怕,什么都听别人的,到头来又留下了什么呢?过去的,就过去吧。一生很短,人人都在往死亡的边缘迈进。到最后一无所有,只有一无所惧才能拯救自己。   03.重生,以优雅的姿态重拾自尊 彼得离世之后,张幼仪在国外一个人无所依傍,于是萌生了回国的念头,但是心里还是有所担心。这时,徐家二老给了她一个特别好的理由,就是让她回国“帮”他们做一件事。 那时陆小曼已经离婚,可双方父母并不同意他们结婚。徐志摩的父母说,除非得到张幼仪的亲口承认,否则他们不允许陆小曼成为徐太太。这样做,一方面说明徐家重视张幼仪,另一方面也是在世俗面前尽可能地保护张幼仪。徐志摩母亲还不止一次地写信给张幼仪,告诉张幼仪“她一直是他们的儿媳妇,他们想收她做干女儿”。 回国前,张幼仪也一直担心父亲会责骂她,认为她丢了张家的脸,把她扫地出门,因为父亲一向把家族荣耀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但是,她的担心是多余的。回国后,父亲不但没有说一句难听的话,还很担心女儿有没有因此受到打击。张父张母更是刻意地不提及“离婚”的事,怕伤了张幼仪的心。双方父母的理解和体谅,让张幼仪心生感激,也给了张幼仪重新生活的信心。 回国后的张幼仪做了两件对她来说很重要的事情。 第一件,就是成全徐志摩和陆小曼。徐父徐母问张幼仪: “你反不反对他同陆小曼结婚?” 因为如果张幼仪说反对,徐父相信他能让他俩再次”复合“。张幼仪轻轻摇头说:“不反对。” 徐家二老有点失望,但是这是张幼仪发自内心的回答,她愿意成全一切,全身而退,不再纠缠于往事之中。 第二件,就是提出带走长子阿欢。阿欢一直由徐家二老抚养,老人家对于唯一的孙子是相当宠溺,唯命是从。八岁时,小小的阿欢就因为吃糖过多,满口蛀牙,就连穿衣服都要用人帮忙。在国外受过教育的张幼仪知道宠溺的危害,但是,也实在做不到指责长辈不对,因为有失体统。到底不是以前的张幼仪了,她思量了很久,再找到徐家二老长谈,提到彼得的离开带来的遗憾和痛苦,讲到阿欢的教育和未来打算。最终,徐家二老爽快地同意让张幼仪带阿欢离开去了北平。这次她做得很好,也做得很对。儿子徐积锴后来赴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科技大学攻读经济和土木工程,先成了土木工程师,后改为经商,定居美国。 就这样,曾经那个卑微、没有主见、不敢说话的张幼仪已经云淡风轻地转身,从一个诸事顺从的小女人,蜕变成了拥有独立想法并为之争取机会的坚强女子,重拾了自尊。她今后走的每一步,都是坚定的。   04.蜕变,成为讲台上的优雅先生 在北平呆了一段时间后,张母病重的电报让张幼仪再次回到上海。十天后,张母就永远地离开了她。失去母亲的张幼仪,就像失去了一种依靠,再也不能像个孩子一样跟母亲撒娇了。祸不单行,张母去世后,张父整日郁郁寡欢,三个月后,张父也随着张幼仪的母亲去了。父母双双离世,张幼仪从此再也没有家了。父母的存在看似在禁锢着她,其实也给了她足够的力量,让她有勇气去面对一切。 因为料理父母的后事,张幼仪在上海住了差不多五个月,这时也很难再回北平。后来,在四哥的帮助下,张幼仪在上海定居。但是,徐家给的生活费没法维持阿欢的上学和家人的生活了。张幼仪觉得求人不如求己,她必须自己找一份工作。此时,张幼仪在国外学习的知识终于派上了用场,她在东吴大学找到一份工作,在那里教德语。与学生们第一次相识,张幼仪用中文简单明了的做了个自我介绍后,又用一口流利的德语翻译了一遍,让学生们无比叹服。站在讲台上的张幼仪,端庄大方,言谈举止之间流露着多年培养出来的大家闺秀的气质。 从此以后,张幼仪成了东吴大学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上过她课的学生们,纷纷称赞她的教学方式十分独到,既像中国教师那样耐心引导学生学习,循循善诱,也像外国教师一样将学生当作朋友。张幼仪的德文课,成了东吴大学最热门的课程。只要她站在讲台上,课堂里一定座无虚席,有些排不上座位的学生,就站着听完一整节课。听过张幼仪的故事,学生们除了想要学习德文,更想从这位老师身上学习对待人生的方式。此时的张幼仪,已经是女性追求自由独立的典范。 在学校当老师,被学生喜爱,这让张幼仪肯定了自己的价值,找到了应有的自信。这时候她已经坚信二哥以前对她说的话:女子不一定要在家相夫教子,也可以有自己的见解和学识。这是一种思想上的蜕变,让她明白已经在为自己而活。   05.逆袭,成为中国首位女银行家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发展的潮流已经势不可挡。张幼仪出国前,女子还没有地位,穿衣服不能露脖子,必须穿盖到脚面的裙子。没出嫁的女孩子,要梳一条或两条大辫子。嫁人之后,则要绾起发髻。张幼仪回国后发现,大街上的女子早已烫了卷发。穿着上,不再是传统的中国旗袍,而是更加自由的穿着与打扮,如衬衫和裙子。露脖子不再是“品行败坏”的表现,有的女孩子甚至露出了小腿或胳膊。除了穿着,女子的思想受新式教育影响,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女性开始追求独立自由,工作上可与男性相提并论,恋爱不再只依靠“媒妁之言”。 当时,由于张幼仪四哥是中国银行总经理,几位女子银行的代表希望由张幼仪来担任女子银行的总裁,这样可以保住女子银行里的钱。张幼仪拒绝了,不想因此产生非议。后来,在四哥的劝说和支持下,张幼仪答应了出任上海女子银行的副总裁。 张幼仪没有让四哥失望。一方面,她在行为上做出了榜样,每天准时上班,被戏称为“银行的报时器”,踏踏实实,潜心学习。另一方面,她不断推出各项业务,以解决银行资金紧张问题。譬如,她推出了“储金礼券”业务,即红白喜事,帮助家庭主妇选择礼品,礼券解决了送礼问题;而“献金运动”的发起,则是一项支持抗日的业务,让女性捐出自己的私房钱或值钱的物品,作为抗日救国的资金。一项又一项业绩,肯定了张幼仪的能力,这也让张幼仪越来越自信。 在工作时,张幼仪也不断思考,到底什么样的生意才能赚大钱。看到国内的变化,她有了做服装的想法。自家妹妹是学服装设计的,自己又认识刚从日本、法国学习美术回来的江小鹤,设计师已经不成问题。再将设计、制作、租赁服装合为一体,既能保证收入,又能有创新。这样,“云裳”时装公司就这么诞生了,取意于“云想衣裳花想容”。 有意思的是,徐志摩也参与了“云裳”的投资;在公司开业宣传上,张幼仪第一次将“模特展示衣服”的形式带来了中国,模特队伍里还有民国头号交际花唐瑛和陆小曼来助阵。张幼仪这个时候是白天负责银行经营,下午五点补习一个小时的国文,六点准时到云裳时装公司打理财务,生活过得充实而快乐。之后,凭借之前在银行的优秀表现,张幼仪又被推荐管理国家社会党的财务。 这个原本被时代“抛弃”的旧式女性,终于在历经风霜雨雪之后,发现了自己强大的灵魂,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活成了张幼仪的姿态。   06.今日回顾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解的主要内容,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