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传》第三部分

《长孙皇后传》第三部分

2020-05-21    18'42''

主播: 知足常乐😽😆🎥

58 0

介绍:
《长孙皇后传》- 不涉朝政,却助创盛世 01.今日导读 亲爱的同学们,很高兴遇见你,我是简老师。今天继续为你解读《盛世流芳—长孙皇后》这本书的第三部分内容。 昨天我们了解到了作为后宫之主的长孙皇后,是如何以身作则、自作表率,同时,以一颗慈爱之心善待后宫嫔妃的。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在古代作为女人,不涉朝政的长孙皇后,是如何通过机智巧妙的方法来帮助唐太宗明断事理,预防冤屈,是如何委婉进谏,保护忠臣,让国家有能力的人,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干,又是如何坚持国纲,维护国家稳定的呢。 02.明断事理,弄清缘由防冤屈 长孙皇后是一个思想敏锐,对很多事物都非常有见地的人。所以,很多时候,唐太宗特别喜欢拿一些朝政之事,来咨询长孙皇后。 可长孙皇后总觉得这样有些不妥,因为她读过许多史书,看过许多妇人专权乱政,最后,导致国家灭亡的悲惨案例。所以,她是坚决不参与唐太宗的朝政之事的。即使唐太宗总是主动找她来问询,她也多半是推脱地说:“我一个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 但是,人无完人,唐太宗有时候也会犯一些情绪化的错误,作为深爱着自己丈夫的长孙皇后,当然是不愿意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丈夫犯错失策,做出损害国家稳定和利益的事情来的。 所以,这个时候,就能充分体现长孙皇后的英明睿智了,她虽然明确约束自己不涉朝政,国家大事不做决断。但是她却非常擅长旁敲侧击,用委婉的方法提醒和引导李世民,往更正确的方向走,避免因失策而损害大唐的稳定昌盛。 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长孙皇后曲线进谏的例子很多。比如有一次,唐太宗一脸怒气地从马场回到宫里后,嘴上一直骂骂咧咧,说一定要杀了那个马夫,看以后谁还敢不负责任,可谓是龙颜大怒。 不过,长孙皇后却表现得非常镇静,她知道作为一国之君的丈夫每天日理万机,有非常多事情需要处理,所以,有时愤怒一下,十分正常。但是,他又不愿意看到丈夫因为一时愤怒,错杀忠良,损害国家的繁荣稳定,在日后后悔不已。 所以,此时的长孙皇后是怎么做的呢? 她先叫宫女们全部退下,然后亲自端上茶水,等太宗情绪稳定一些后,再轻声细语地问:“是什么事情惹得陛下如此发怒?”太宗义愤填膺地说:“我最心爱的那匹汗血宝马今天突然无缘无故地死了,这一定是养马马夫的责任,我一定要杀了他,杀一儆百,看以后谁还敢不认真做事?” 长孙皇后听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说道:“陛下先请息怒,臣妾之前也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当年齐景公也曾因马死要杀养马的人,晏子就替马夫列了三大罪状:你为了养马被杀,是罪状一;你使国君因马死而杀人,百姓必会埋怨国君视马命比人命重要,是罪状二;诸侯听闻此事,必轻视齐国,是罪状三;齐景公在听完晏子的话后,知道是自己错了,就免了养马人的罪。如今,陛下饱读史书,这个故事应该知道的,今天怎么忘了呢?” 唐太宗听了长孙皇后的这番话后,恍然大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失策,非常惭愧地说:“要不是贤妻及时提醒,我今天又差点做了蠢事。”于是,唐太宗立马打消了杀养马人的念头。 像以上这样的情况,长孙皇后经常会遇到,但是她很少直接干涉唐太宗的决定,说要怎么样怎么样,而是想办法通过一些巧妙的方式,让唐太宗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及时改变决策。 这正是长孙皇后机智过人的地方。在长孙皇后的循循善诱下,唐太宗确实在很多时候避免了因为一时怒气,而错杀无辜忠良的情况,这也因此铸就了唐太宗贤明君主的一世英名,赢得了大臣和百姓们的拥护。 而正是因为上下齐心,百姓拥戴,使得贞观年间的整个国家都十分和谐稳定,没有冤案和叛乱的发生,所以到最后才顺其自然地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 03.身着朝服,委婉进谏护忠臣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齐心合力才会有更好的未来。一个国家的管理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想繁荣昌盛,绝对不能只依靠皇帝一个人的力量,而是需要文武百官们的齐心合力,尤其更需要清正廉明,刚义忠臣们的共同辅佐。而长孙皇后对于忠臣的重视程度,就更加非同一般,不管在什么时候,她都会时刻站在国家的角度,竭尽所能去维护忠臣,劝谏唐太宗要多重用忠臣。 在唐太宗时期,有一位历史名相,至今威名远扬,他就是魏征。他刚好是一个刚正不阿、直言上谏的典型例子。据说一开始的时候,唐太宗对魏征并没有任何好感,还差点杀了他。 那是一年春天,唐太宗正兴致勃勃地带了一帮人准备出门打猎,按道理,只要皇帝高兴,没有大是大非的问题,下面的大臣对于皇帝的行为都会百依百顺,没有任何意见的。 然后,耿直的魏征却似乎截然不同,他半路拦住了唐太宗的车马队伍,并进言说:“现在是仲春的季节,正是万物萌生,禽兽哺幼的发育期,不适合打猎,望陛下好好想一想,慎重决定吧。” 可当时,皇帝的车马都已经出了,唐太宗心想这怎么着也得等自己回来以后再做商议吧,坚持要出猎,可没想到刚直的魏征居然直接挡在路中间不让走了。 太宗顿时被彻底被这样的情况激怒了,怒不可遏,但转念一想,又是自己理亏,不能强行治魏征的罪,所以,没办法只得气冲冲地打道回宫。 唐太宗回到宫里后,气得咬牙切齿地骂道:“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乡巴佬,有机会我非杀了他不可。”长孙皇后一听,感觉事情不妙,赶忙问:“是谁惹得陛下发这么大的脾气?”太宗回答:“还能有谁,就是那个乡巴佬魏征,每次都是他故意让我难堪。” 长孙皇后听完太宗孩子气一般的抱怨,没有立刻回话,而是一声不吭,赶紧回寝宫换了套正式的朝服出来,给太宗行了个大礼后,说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唐太宗一听,觉得十分奇怪,心想我正在气头上,你居然还来恭喜我什么呀? 长孙皇后行完大礼,起身回答说:“能像魏征一般直言相谏的人多么罕见,这是大唐的好事呀,陛下为何要惩罚呢?只有在明君的统治下,才能有大臣敢于这么直谏;如果是一个昏君,哪一个大臣不怕被杀头株连九族呢?有魏徵这样的大臣,正是皇上您的福分呀。如果您要惩罚魏征,恐怕以后都会让大臣们有所忌讳,不敢畅所欲言了啊!” 唐太宗听了长孙皇后的话,顿时冷静了下来,他思考片刻后,觉得皇后说得很有道理啊!于是,怒气立马消了大半,并从此对魏征的态度大为改观,不再轻易动怒了。 后来有一次,据说唐太宗趁魏征不在,本打算去南山好好玩一玩的,接到圣旨的宫廷团队,差不多车马都备好了,众人严阵以待,只等太宗最后一声令下,便可出发游行了,但就在万事俱备,只等命令的关键时刻,唐太宗最后却突然停止了计划。 魏征休完假回来后,好奇地问太宗这是怎么回事?太宗笑着回答:“最开始确实有这个打算,但是后来怕你又来批评我,所以就中途打住了。”由此可见,经过长孙皇后那番话的点悟后,唐太宗对于直言忠臣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 这正是长孙皇后巧言劝谏,善于维护忠臣的功劳。自那次以后,唐太宗便懂得以人为镜,做任何决定前,都会站在臣子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会更宽容地接受大臣们的直言进谏。 于是,后来越来越多的和魏征一样的忠义大臣们,都敢在太宗面前直言不讳,大胆进谏了,这也就保证了大唐后来的各项政策方针都更具备客观性和可行性,从而使整个大唐朝着越来越鼎盛的方向发展。 04.拒绝重病祈福,防止扰乱国纲 在古代,长孙皇后作为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一国之后,受天下之供养,为万民所爱戴。按道理,应该是可以享受很多特权和优待的,但自从她当上皇后那一天起,一直到她因病仙逝,她都从没有给自己搞过特殊化。在吃穿用度方面,也都是以够用为限,从来不讲究排场和气派。 尤其在重病期间,太子曾祈求唐太宗,以大赦囚犯和度人入道来为长孙皇后祈福。长孙皇后在听说这件事后,立马严词拒绝,她说:“大赦是国家大事,无故赦囚是会有损国家制度的,不能因为我而乱了天下大法。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如果修福能够延年益寿,那我这辈子并没有做恶事,如果行善并没有什么作用,那修福也改变不了什么呀!” 唐太宗竟被这一番话说得无言以对。最终,唐太宗遵从了长孙皇后的意愿,没有大赦天下,有效地维护了大唐的国纪国纲,保证了国家的繁荣稳定。 可令人遗憾的是,贞观十年,天妒英才,长孙皇后最终没有熬过疾病的折磨,在阳光炎热的夏天里,与世长辞了。在临终前,她还祈求自己的丈夫千万不要厚葬自己,因为自己并没有对国家做出什么特殊贡献,所有只要简单地依山而葬就可以了,甚至连棺材都不需要,也不用起什么坟墓,一切从简就行。 虽然,长孙皇后这么说,但是我们都知道,长孙皇后对于国家的繁荣昌盛,对于贞观之治的形成,其实都是有着非常重大功劳的。她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朝政,但是,她每次都循循善诱,为唐太宗李世民提供了许多的帮助。她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国家人事管理,但是她却巧言进谏,保护了国家忠良生命安全和官职官位。 更重要的是,她把整个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和谐稳定,给了唐太宗一个称心如意、没有家务事烦恼的大后方,避免了事多分心的情况,从而可以让唐太宗更全心全意地治理国家。 所以,在长孙皇后与世长辞后,唐太宗因为无处寄托对这么一位好妻子的深切思念,最后,还是违背了长孙皇后的遗嘱,下令大修昭陵。昭陵修建得十分雄伟宏大,墓园中还专门修建了一座楼台,为的就是方便皇后的芳魂随时能够凭高远眺。痛失所爱,唐太宗对长孙皇后的因病逝世无法释怀,因此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寄托和表达对贤妻的敬慕和思念。 05.今日回顾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解的主要内容,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今天,我们了解到了作为一名女性,长孙皇后虽然十分克制自己,不直接去参与丈夫的朝政大事,但是她懂得婉转通过各种方法,提醒和引导李世民往更正确的方向走,从而有效地帮助李世民更好地治理国家。即使在她重病期间,她也坚持不因自己的身体原因,而扰乱了国家正常的法治秩序,维护了国家的和平稳定。 那么如此严谨自律的长孙皇后,在朝政之外,和唐太宗是怎样的伉俪情深,相亲相爱呢?让我们一起期待明天的内容吧。恭喜你又让自己进步了一点点。我们明天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