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的魔力》

《语音的魔力》

2020-10-31    14'20''

主播: 知足常乐😽😆🎥

153 1

介绍:
“糟心事好多,生活真的好难。”收到一位粉丝留言说,他刚刚大学毕业,但至今仍没有找到工作。看着同学们一个一个地走向职场,他感觉既焦虑又沮丧,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正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生活中很多朋友都跟这位同学一样,因为一些挫折产生负面情绪,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越来越丧。那么,面对不如意的处境该如何调整心态让自己重拾自信和勇气呢?这个问题,前阵子爆火的李雪琴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作为一个北大毕业的才女,她也曾深陷生活的泥潭中难以自拔。但她凭借着自己的幽默语言在《脱口秀大会》中大放异彩,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脱口秀新星。了解了她的故事后,你会发现帮助她摆脱困境的正是她独特的语言模式。在表达自己的过程中,她重拾自信的同时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那么,如何通过语言来治愈生活中失意的自己呢?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语言的魔力》,将让你学会如何通过独特的语言模式来看清自己思维上的盲点,并让语言赋予你积极的信念以提高你的生活品质。本书的作者罗伯特·迪尔茨很了不起,他是神经语言程式学的大师,以顾问身份长期受聘于迪士尼、IBM等我们耳熟能详的世界500强企业。书中作者抽丝剥茧、娓娓道来,将生涩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帮助我们学会如何通过语言来将我们内心的负面情绪转换成积极的信念。兹心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希望能切实帮到大家。01你的自责,其实是不忘初心“都是我的错,我就是这样什么都做不好”面对工作生活中的过失,许多人都会发出类似的自责。在一次次地讨伐自己后,我们就容易失去前进的勇气,变得畏手畏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作者认为,面对过失时的负面反应会保留甚至强化问题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引起极端化反应,变相激发问题行为再次出现,进而形成不断自责的恶性循环。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将这种负面反应转化为积极的信念呢?作者认为,可以将语言的注意力从过失本身引向我们做每件事时的初心,去挖掘自己每一次尝试背后的正面意图。比如把自责的话变成:“我认可自己负责任的态度,我只是想靠自己把事情做好不给别人添麻烦,下次我做的更加仔细一点就可以了。”换句话说,在作者看来,我们会在出现问题时感到自责,正是由于我们不忘初心,并拥有一颗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同理心。对于作者的观点,兹心深以为然。正如歌德所说:“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想要从自责的梦魇中解脱,需要我们转换思维将消极的言语变成积极的信号,让错误成为我们走向成功的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02你的自卑,其实是对自己的过分苛求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生活中,我们奋力前行,不过是为了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但有时候,在种种不如意面前,我们心灰意冷。甚至当幸福来临时,我们反而会有一种我不配的疏离感和自卑感。这又是为什么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我们被限制性信念束缚了。作者认为,限制性信念就像病毒一样让我们逐渐丧失了自我价值观,从而在追寻幸福的过程中迷失在自卑的迷雾中。那么我们如何运用语言破除限制性信念的枷锁呢?作者提出的建议是通过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语言分类将自己从眼前的自卑中抽离出来,从而与自己达成和解。比如,如果你因为没有别人漂亮而自卑,你可以说在岁月的洗刷下美人也会迟暮,谁都会面对年老色衰的一天。又比如,你因为没有别人有才华而自卑,你可以说谁都是从咿呀学语开始成长,我也可以努力变得更好。兹心认为,我们会产生自卑感,更多时候是源于我们对自己的过分苛求。电影《奇迹男孩》中校长劝慰奥尔本斯太太时说:“奥吉改变不了他的相貌。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眼光。”我们可以按照作者的建议,通过改变语言模式来破除自卑的枷锁。放下不能改变的,改善能够改善的。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才是帮助我们认清自己,坦然追寻幸福的开始。03你的倔强,不过是草率与盲从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但身处社会之中我们又渴望着与他人建立羁绊,让生活变得更加温馨多彩。这时候,我们的一些倔强往往成为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拦路虎,这种困扰我们又该怎样处理呢?作者提出,人与人之间、团体和文化之间在交流中产生的矛盾都是准则层次不同导致。想要不被自己的倔强拖累,作者给出的建议是求同存异,寻找与他人相似的核心价值观。比如你就是不喜欢某一位同事,因为她每天打扮的很出格儿,与你的审美不相符。这时你可以试着对自己说,尽管她的装扮让自己不舒服,但对待工作上她跟自己一样一丝不苟,或者她也和自己一样是个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兹心觉得,作者的方法非常实用。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是的倔强要么是对其他人草率的贴了标签,要么是对一些所谓权威说辞的盲从。但正如诺贝尔奖得主罗素所说:“不要盲目崇拜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要知道,参差多态才是幸福本源。与人相处,求同存异,捍卫核心价值观,忽略不重要的繁琐细节,才是建立情感纽带的最好方式。04你的焦虑,其实是心有所期如果用一个词给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做一个注释,焦虑想必是不少人的选择。周国平曾这样诠释焦虑:“因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看看别人,他有我没有,就焦虑了。”在本书作者看来,焦虑既源于不合时宜的比较,又源于事情与我们本身预期之间的落差。那么,我们该如何用语言使自己免受这种负面情绪影响呢?作者给出的方案是对自认为好的结果进行更深一层的探讨或者想出一个不符合预期的反例。比如说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秀你觉得很焦虑。你可以对自己说孩子未来的成功不仅需要学识,也需要机遇,目前的学习成绩可能无法决定你的孩子是否能达到你未来的预期。当然,你也可以想想身边自己曾经学习好的同学如今是否达到了你认为他应有的高度。兹心认为,作者的方法是让我们缓解焦虑的绝佳手段。正如张爱玲所说:“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很多时候,我们焦虑其实是源于我们对未来有所期待。不断追寻未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放下脚步。不要因为沉溺于望眼欲穿的等待,而忽略了当下的惊喜。05你的无奈,其实是自我妥协歌里说:“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谁忍心责怪。”生活中的确处处充满了无奈,我们在与命运的抗争中败下阵来,除了自怨自艾似乎别无他法。但抛却能力范围所不及导致的失意,我们真的处理好我们本应做到的事情了么?作者在书中写到,很多时候,我们感到无奈其实是一种逃避。一句“我也没有办法”往往成为我们放弃的借口。究竟怎样扭转这样的消极情绪呢?作者指出,应该直面自身,用动态的观念不断评估事情的难易来给自己更积极的暗示。比如客观地反问自己,自己的短板究竟在哪里,真的就没法继续提高了么?或者按照既定方法努力一段时间后,重新审视事情还是否如想象般困难。兹心认为,作者的建议是非常奏效的。很多生活中的琐事,我们感到无奈,本质上是源于内心因不愿走出舒适圈而进行的自我妥协。正如余秋雨所说:“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自己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那么反过来,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解铃还须系铃人,面对生活中的无奈,我们需要少一分怯懦,多一分审视自己的勇气。06生活繁杂,种种矛盾的出现不是源于愚钝,相反这恰恰是智慧的代价,亦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愿我们都能学会转换语言模式,从而不溺于自责,不陷于自卑,不钻于执拗,不失于焦虑。终有一天,当阴霾散去,我们会带着积极的信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原著:罗伯特·迪尔茨-《语言的魔力》-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解读:峰旭,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主播:韩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