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萍巜心力》

邓亚萍巜心力》

2021-11-19    17'05''

主播: 知足常乐😽😆🎥

161 1

介绍:
有这么一位女性,在她的运动生涯中,曾经蝉联八年世界第一,拿过18个世界冠军。然而这绝不是一个天才少女躺赢的故事,她的冠军之路走得异常艰辛。9岁时,她打败了参赛中的同龄人,可惜因为个子太矮,她被省队无情地拒之门外。为了证明自己能行,她意识到只有跑得比别人快,才能掌握赛场上的主导权。为此,在废弃的澡堂中,她上身穿沙衣,腿上绑沙袋,开始了夜以继日地训练。无论天气酷热或严寒,她都不曾放弃。四年的时间,让她的球技愈发娴熟。无奈又因为身高,她遭到了国家队的拒绝。好在恩师张燮林教练,看到了小个子的优势,给了她机会。终于,在她16岁那年一举拿下了世界冠军。而她,就是中国乒乓球大满贯第一人的邓亚萍。她克服先天条件的限制,在打比赛时,总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哪怕退役后,她跨行,学英语、做演讲、去剑桥攻读博士。即便历经无数挑战,邓亚萍依然不曾退缩,始终积极面对。她把多年来取得成绩的心得,写在了《心力》这本书里。虽说能力很重要,但是拥有强大的心胜能力,才是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最佳砝码。它能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坦然地接纳失败,即使遭遇诸多不顺,我们依然能从容应对。下面就与兹心一同走进“乒乓女王”的人生,去解读人生关键时刻的制胜心法。从中汲取力量,淬炼出更强的自己。01认清控制感,限度控制意外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感觉:越是重大时刻,越是手忙脚乱,稍有懈怠,还会丢了机会。那么在面对利害冲突的紧要关头,如何避免患得患失呢?在书中,邓亚萍讲述了1996年逆转她人生的比赛。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当时她和陈静对打,开场两局接连拿下,导致邓亚萍一瞬间有点松懈。结果在三四局上,她被陈静打了个措手不及。令人没想到的是,在决胜局,邓亚萍竟然逆风翻盘,打出了21比5的好成绩。就这么短短几分钟,她是怎么调整好濒临崩盘的心态?原来,邓亚萍利用了运动训练中的“思维阻断”法,就是我们要主动走神,去做一些别的事情,以此来重新恢复当下的注意力。在最后一局发球前,她都会用手摁三下球台。因为手与球台接触时,大脑就会感受到反馈,熟悉的感觉涌上来,那么一切就还在她掌控之中。表面上摁球台,实际上邓亚萍也是给自己缓冲的空间,思考下一球的策略,还能伺机观察对手的行为。兹心觉得,真正有智慧的人,发生失误时,都懂得主动分心。通过转移焦点,在短时间内做一件可控的事情,放空前面的成绩,再轻装上阵。兹心记起前段时间,在东京奥运会上拿下中国首金的清华女孩杨倩。其实她在夺冠路上,并非顺风顺水,在之前的比赛中,也多次发挥失常。直到历经无数次磨练后,她才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应对方法。正如她说:“每次比赛的时候都不要去想以往的成功或失败,因为每次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秉承着这样的心态,在后续的比赛中,杨倩一直保持高水准地发挥。因此,关键时刻状态不佳时,我们要学着做正确的事情放空大脑,这有助于理清思路和舒缓情绪,从而做出清醒地判断。只有掌控好心态,我们才会积极地采取有效的行动,从而逐步化解眼前的危机。02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曾有这么一句话:“方法比知识重要,知识不是智慧,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智慧。”诚然,方法对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不对,就会消磨掉人的意志。尤其是人们在面对不擅长的事情时,又苦于没有好办法,然后被想象中的困难吓倒,事情就一拖再拖,搞得心力交瘁。那么,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吗?我们不妨来看看作者学英语的故事。当初邓亚萍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竟然在三年后的毕业典礼上全程用英语发表致辞。她究竟做对了什么?首先,邓亚萍借助了心理学中的“执行意图”法 ,就是执行一件事时,你要明确给大脑答案,那么它就会按照你的指令去做事。而且这种指令不需要深思,直接在潜意识中就能完成。所以邓亚萍每次坐书桌前,都会要求自己背20个英文单词。其次,只有做了,我们才会发现问题。邓亚萍在背单词时,发现不同的记忆方法对掌握单词的效率也不一样。然后她不断调整优化,慢慢地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在兹心看来,与其纠结如何解决,不妨先行动起来。试着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可以做到的小目标。既减轻了内心的抗拒,又容易执行。兹心想起看过的一个故事。75岁的蒋婆婆一生务农,在一只眼睛患有严重的眼疾,字也不识几个的情况下,只因家人看书时,她跟着学了几天认字,就扬言要写书。起初,家里人以为蒋婆婆一时兴起,还经常拿她以前的糗事打趣。但老太太却不以为然,总是埋头做自己的事。她摆弄手机,跟着学拼音、识字,有搞不懂的就问。后来,蒋婆婆即便没能出书,却也识了很多字,还整了一本《蒋奶奶的回忆录》纪念册。虽然说,万事开头难,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思维模式。先搞起来,不仅避免自我消耗,反而还获得了促进成长的机会。或许,行动不能立马给人带来希望,却可以让人们慢慢走出困境。步履不停,才是抵达目标的最佳捷径。03面对挑战,常怀平常心在最近的文化节目《圆桌派》中,邓亚萍谈到了运动健儿要避免目的性颤抖。所谓的目的性颤抖,它也叫穿针心理,就是我们在缝衣服穿纫针时,越是全神贯注地对着它,越不容易穿进去。心理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做事动机太强,就会影响真实水平的发挥。反之,如果一个人专注正在做的事,不想太多,反而会得到更好的结果。打个比方,你去参加演讲比赛,讲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忽然感觉讲得不错。一旦大脑产生这种念头,那么当下的注意力就会被其它想法干扰,很有可能会影响后面的发挥。如何去避免这种情况呢?作者在书中分享了自己的应对方法:她在参赛时,会停止自我评价,就是把全部的注意力倾注在此刻正在做的事情上,专注打好每一分球,不去想输赢。因为人们在高度专注的情况下,大脑会产生一种愉悦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更高的效能。对此,兹心想说:遇到挑战时,你只有摈弃 “妨碍自我”的杂念,端正心态,才能更好地沉浸其中。不仅会忘记紧张,自动忽略外在的干扰,还会发挥出绝佳水平。白岩松刚刚担任《东方之子》节目主持人时,每天采访的对象几乎都是社会精英,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他逐渐产生了一种自卑感。后来,机缘巧合下白岩读了《曾国藩》,从曾国藩的为人处世和思维格局里,他慢慢参悟到做人应该回归初心,不应该用简单的对错、输赢去看待事情。等他再次站到舞台上,面对杰出的成功人士,白岩松坦然接纳了不足,并认真地做好眼下该做的事情。确实,面对挑战,每个人都渴望好好表现,想追求完美。如果在途中忘记了原本的初衷,那么看待问题的视角就会变得狭窄。漫漫人生路,唯有修得一颗平常心,做好力所能及的每一件事。才不至于迷失自己,道路自然越走越宽。04靠意志力的自律,注定会输知乎上有个提问:怎么改掉“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状态?这个问题似乎困扰着很多人。我们习惯立flag,最后却不了了之。难道是意志力太薄弱吗?其实并不是。兹心看过一本书《我在底层的生活》,作者芭芭拉·艾伦瑞克,为了证实,“底层人的失败,都是因为不自律导致的结果”。于是她潜入贫民窟去体验生活。当芭芭拉摘掉大学教授的光环,成为低学历、没前途的清洁工、服务员后,她才发觉,每天挣扎在生活的边缘,压根就没法做到自律。芭芭拉每天强撑着精神奔波于生计,还要对难缠的客户强颜欢笑。工作十几个小时后精力都被掏空,哪还有多余的意志力督促她上进。究其根本是因为,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每天的份额是有比例的。比如你从早晨就开始头脑风暴,会议接连不断。到了傍晚,大脑就很疲惫了,很难再去坚持自律。人的生理机能也决定了我们做不到绝对地自律,如果主观上硬逼自己是做不到持久的,反而还会适得其反。所以想要长久自律,我们得用聪明的方法去战胜人的本能,合理地利用意志力。在这里,作者也建议我们:不妨把最困难的事情放在早晨做,早上人的精力充沛,思维清晰,意志力资源也充足。在最高效的时刻,解锁一些难题,内心也会感到充实。而且,我们还可以从饮食调整,多吃一些高蛋白食物。因为这些食物消化慢,提供的能量在身体内储存时间长,对维持意志力更是不可或缺。兹心想告诉大家,想要做成一件事,真的不能靠意志力来推动。我们要挖掘出做事的动力,尝试把它转换成习惯。与其羡慕别人自律,不如选择一种轻松自洽的方式,这样不用咬牙坚持,也会欣然去做。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你的人生才会换新颜。05没有谁的人生永远一帆风顺,在路上我们总会遇到无数的问题。而拉开人生差距的,恰恰是解决问题的心态和方法。在兹心看来,真正的智者,都会勇敢地直面自身的不足,从不放过成长的机会。她们选择在低谷期蛰伏,交付出足够的努力,才迎来了翻身的契机。正如邓亚萍,她把挫折当成鞭策,锲而不舍地前行,才见识到了更广袤的天空。余生很短,不要给自己设限。那些压不垮你的,最终都会变成促进你向上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