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谋攻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历史再现《李嗣源就幽州》五代十期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率兵30万,围攻晋国北方的幽州。幽州守强周德威向晋王李存勖求援。
李存勖招来诸大臣,将领商议对策,很多人都建议暂时按兵不动,等敌人粮尽撤退后再从后方追杀敌人。李嗣源认为不妥,他说:“周德威坚守幽州,保卫国家,我们救他理所当然。此外敌人一定会在粮食吃完之前对幽州发动攻击,到那时无辜百姓必定被牵连受害。我们应该主动出击,先发制人。我愿意带领五千骑兵做先锋。”李存勖认为李嗣源说的对,派给他7万人马,让他就幽州。
李嗣源跟手下将领分析了敌我形式,他说:“现在敌人的兵力是我们的数倍,对方又以骑兵居多。我们的奇兵少而步兵多,又有粮食物资的拖累。如果走平常路线,我们会在平原上与敌人相遇。到时敌人的上万骑兵向我们杀来,我军粮食定会被抢劫一空,未等出战可能就已经全军覆没。所以,我军最好改走山道,这样可以隐藏行踪。等我们神不知鬼不觉到了幽州,在与城内的守军里应外合,夹击敌人。”李思源把军队带出易州后,就让军队改走山路穿过大房岭(今北京房山区西北)迂回向东,前往幽州。
林思源遂宁部队日夜兼程,到达距离幽州六十里的地方时,突然有一支契丹骑兵相遇。契丹,骑兵发现晋军后也大吃一惊,他们没想到进军的缘并会选择艰难的山路起来,又因摸不清晋军的规模,所以慌忙后退。李嗣源率领三千骑兵先锋追击敌人,其大部队紧跟其后,一直杀到了山口附近。不料契丹兵有成千上万人列阵,挡在了晋军前面。前方的晋军将士个个惶恐失色,不敢向前。李嗣源知道成败在此一举,如果退后,晋军必败,向前杀敌,还有可能伺机取胜。因此他摘掉盔甲冲到阵前,扬起马鞭用契丹话怒叱敌军。骂完后他一马当先,高举铁锤,冲入敌军阵前。进军士兵受到鼓舞后斗志倍增纷纷向前拼杀敌军。
晋军势不可当,契丹军一连后撤,晋军大部队得以冲出山口,药军继续前进,来到大平原上。为了防止敌军骑兵的攻击,大将李存审(跟李嗣源一样,都是李克用的养子)命令士兵砍伐树木,然后每人拿一根树枝。当军队停下来时,晋兵就把树枝插在营地四周,建起树林壁垒。契丹,骑兵绕着晋营经过时,李嗣源就命令士兵们放箭,契丹兵死伤无数,用这个方法晋军终于逐渐逼近幽州。
李嗣源知道,幽州的契丹兵必定已经列好军阵等待晋军。为了打乱敌人的阵脚,晋军又施疑兵之计,让滞后的步兵拖着树枝行进。晋军的部队行军之处烟尘滚滚,契丹军看到之后误以为晋军的援兵非常多,非常害怕。敌人的气势被打压了下去,晋军的士气却大增。接着李嗣源让士兵擂鼓前进,他率领骑兵奋勇前冲。契丹兵争相丢掉甲兵逃跑了。李嗣源率军乘势追击,最终把契丹兵赶出了幽州。
李嗣源这一战,几次陷入险境,然而最终取胜。晋军看似侥幸,其实每一步都有玄机。因为李嗣源在作战之前就对敌我双方的各方面情况做了分析比较。兵力、作战地形、敌人的战术、自己一方可能遇到的危险,他都心里有数,也有应对计策。所以,在山中遇敌以及山口遇险时,他才能镇定自若的应对。可见同时了解敌人和自己才算“心里有底”。心里有底,才能制定出最有利的计策,也才能掌握突发事件。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才能百战百胜。光是了解自己,而不了解敌人,就不能预料危险。所以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