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军形篇~先求不败后求胜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历史再现《刘邦攻峣关》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入关灭秦,打到峣关(今西安蓝田县城南)。峣关是从中原进入秦都咸阳的交通要道,也是秦军设防的最后一道关卡。此时,秦军的兵力尚存,除了秦王子婴派来驻守峣关的兵力外,还有一部分在岭南诸郡,另一部分由驻守在塞北的蒙恬率领,有百万之众。
刘邦手下只有两万兵力,远远不如秦军,但他求胜心切,想立刻率军攻打峣关。刘邦的谋士,张良认为不妥,他说:“君的力量还很强大,不能轻举妄动。虽然据守峣关的敌军只是一部分兵力,但他们扼守险要,占据地理优势。为防不测,请您先让骊食其带上宝黄金宝物,去跟峣关的秦军守将谈和。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个贪财好利的市侩屠夫,应该很容易说服。与此同时,我们在峣关周围增设疑兵,虚张声势,使敌人不明虚实。敌人以为我们兵多,必定投降。”
刘邦采用了张良的计策,并最终占领了峣关!刘邦曾说张良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峣关这一战,充分体现了张良的佣兵才能。他不像刘邦那样,未做分析就想进攻。他先对敌我形势做了分析,认为乙方胜利的把握,不是很大,于是先创造条件(让骊食其去说和,增设疑兵威慑敌人),使自己一方先立于不败之地。张良防患于未然,且让敌军不知道我军虚实,这一战略正应了孙子兵法所说的“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等到敌人同意和解而松懈之时,张良却再次分析,改变对策,让刘邦率兵突击。敌人已经谈和,怎么会料到对方发动攻击?刘邦军队如“动于九天之上”,敌人猝不及防。张良这一战的总体谋略,正符合孙子的作战思想:先使自己利于不败之地而后求胜。因此刘邦率领的军队得以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