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雲问答》

《淞雲问答》

2019-01-10    06'57''

主播: 落梅如雪🌽

249 5

介绍:
问:文心是什么? 答:要搞清文心,首先要搞清楚我们民族的三教,即:文教、礼教、诗教。文教,是以文教化民众,使民文质相宜;诗教,以诗经为开篇,诗经以雅音为正,雅音乃礼之高度表现,亦即文之心。 文教,是为了达成诗教。我们民族既是洋洋的文的国度,又是诗的国度;文教之核心是诗教,诗教之外用是文教。礼教与文教并驱,文教表现的是美和真,其形式是美,内在本质是真。礼教的表现是善,而内在本质是真,所以,文教和礼教的共同点是真,区别在于文教的表现是美,而礼教的表现是善。礼教自汉代始至清代,形成了体系庞大的礼教系统。 我们的四书五经,除了《诗经》以外,其他的都属予礼教的范畴,《诗经》本身也具有礼教的精神。譬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高度反映了礼教的思想。礼教是基础,而文教是高层次的。文教的核心是诗教,由诗教达成诗心,由诗心进而得文心。 文者,美丽也;即美丽之心的外见,所以,美的、文的、文教化的心可以称作文心。更准确的讲,文心亦即文之心。得文心即得文之道。成就文的大道,乃历代士孜孜以求之文事。我们学习之目的就是要得文心,古诗词的学习创作则有助于达成文心。 如果只耽于诗词,而不懂经学大道,则属于玩弄辞藻而已,不算真正的文人,所谓“杨雄小赋,夫壮夫不为”,即此义。 (2018年1月29日 淞雲) 照水浓芳碧玉深 问:《弟子规》中的“弟子”怎样理解?答:弟,对兄而言;子,对父而言。子对父要孝,弟对兄要悌,这就是孝悌。师父,纳入父亲的范畴,父亲生养了子女;给了子女生命;师父,传道授业解惑,解惑就是让你得文心,成就你的慧命,所以,师父给了弟子慧命。慧命不同于灵魂,灵魂寄居于肉体,从而构成生命。每一个活着或死去的人,包括动物,都有灵魂,灵魂是自有的,不是师父给的。灵魂可以不觉醒,而慧命是觉醒的,所以师父的恩情不亚于父亲。 (2018年2月4日 淞雲) 偶藉熏风香暗度 问:《沧浪诗话》中认为学诗当从《楚辞》学起,为什么不是从《诗经》学起呢? 答:宋诗多议论,他们推崇楚辞,认为楚辞纵横捭阖的语言特点,适合议论,这样理解是对的。但是我个人还是推崇《诗经》,《诗经》的国风,大雅,小雅,颂,都反映了儒家的中道思想,比较中和,有古意。 近陂应自有高邻 问:严羽在《沧浪诗话》提出“兴趣”一词,如何理解? 答:这里的“兴趣”,兴,是起,趣,即取。所谓兴趣,即因兴而取,兴取应互训。 (2018年2月5日) 高颈盘云无恨态 问:入门要正,立志要高。什么样的“门”为正?什么样的“志”为高? 答:初唐以上的诗叫正,然后由此上溯到魏晋、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楚辞,再到诗经,这一路下来就叫正,《诗经》为正,《楚辞》为高。 (2018年2月5日) 冰轮犹照夜风凉 问:怎样看待“以禅入诗”? 答:以禅说诗,这是宋人的病,也是《沧浪诗话》的病。严羽推崇禅,这是从魏晋、隋唐到五代以至于宋以来,一种诗风的余续,禅诗乃宋诗的偏流,宋诗的主流不推崇禅。有人认为唐人王维写禅诗,其实,王维的生活里有禅,他的诗只不过是写了他的生活,自然透露了一些禅的信息而已,但属于文人诗,不能叫作禅诗。诗里头的禅病是不被文人所接受的。正经的路子,不应该有这种东西,可以玩一玩,但是这种禅风的东西多了,不是文人诗。 (2018年2月5日
上一期: 《淞雲问答》
下一期: 《淞雲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