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雲诗话《向潮但闻佛语声》

淞雲诗话《向潮但闻佛语声》

2019-01-22    12'59''

主播: 落梅如雪🌽

306 3

介绍:
6、向潮但闻佛语声 ――读《五律 夜宿赤壁》 诗作者:淞雲 诗话:文澜 孤照下云杪,楼台高复低。 波昏连汉垒,月迥自东西。 岩寺遥相望,风林隐不齐。 向潮闻佛语,来去总成迷。 注: 1、云杪:云霄,高空 2、汉垒:古战场的旧城垒 3、迥:远 打开不同的窗,自会有不一样的风景,当我们摒弃了俗世浮华,与山水共深情,便会拥有辽远淡泊的心境。 淞雲夜宿赤壁,驻足江边,未曾刻意留心苏轼笔下的乱石、惊涛以及如雪的浪花;也未曾回想周瑜从容破敌的飒爽英姿和辉煌业绩,单单于明月秋水的恬淡闲适中自得其悦。诗人的心与孤照楼台、波光云影、松风潮声是相通的,身边的景物皆是他的知己。正如佛之所曰: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心静自然淡远,淡泊可养神,致远可养志,观空自在而养心。 孤照下云杪,楼台高复低。淞雲随孤照的缓缓落下而移动视角,从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着眼,景物自然呈现变化多姿的面貌。诗人于静观中又以客观物象落墨,且跳出了具体物象的嵌套,让意境的渲染和自身的感受达到了浑然融合,且借助多层次、多角度的景物切换,动景与静景的相互映衬,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黄昏江水图。诗歌的整体意境既有客观的自然美,又有诗人主观的独特感受。此处妙在以形写意,布局疏密相间,着色浓淡适度,静谧中又富有流动变化之美。 波昏连汉垒,月迥自东西。此句是视觉形象,“昏”“迥”二字呈现出了一种迷蒙意象。这种模糊的、不确定的幽美,说不清,道不明,却又历历在目,有着一种特殊的表现力。这不仅是环境景物的描绘,更能唤起读者的生活体验,深含无尽的意趣,令人的胸襟不拘于世,开阔空明,超然于物象之外,立身为岸,行道如水。 岩寺遥相望,风林隐不齐。此刻,淞雲仿佛离红尘很远,江上飘渺的烟雾载着云梦般的往事渐渐远去,无影亦无痕。远望,峭岩上有古寺相对,风过处,秋林参差不齐。一个“遥”字,透射出诗人淞雲眼界的开阔和岩寺的辽远。“隐”字道出了迷离多变的风林,依稀可辨,反衬出诗人的迷茫心境。入寺门,空山明月。出寺门,烟火人间。来时尘埃一片,归去一片尘埃。 向潮闻佛语,来去总成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生的起伏来去,如潮水的涨落不定,生命的谛意也许就隐在这潮起潮落之中,似迷如幻。面对沉浮不定的人生,谁不渴望那份宁静、淡远,淞雲夜宿赤壁,意为赏景,亦在悟道也。禅是一种启发人“自识本心”、发现“自家宝藏”的生命哲学,让人从中获得“悟”的契机,从而“蓦然心会”。禅,就是生活。道,即是万物自然的规律。人生有时需要静,看自己的心,到底想要什么;人生有时也需要动,让我们体验所经历的感受,进而觉醒。正可谓是: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也。 此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驰骋想象的空间。淞雲并未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扣赤壁夜景,抒发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人生如行走,每一步都是途经,也是抵达。 当我提笔写下“向潮但闻佛语声”,自是解得了诗人对佛性禅理的领悟,深知其与苏东坡的“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刻的我,正立于初冬的窗前,观风物静好,与淞雲诗中的一抹云、一林风、一岸潮交换着心性。 而淞雲远在赤壁,泛思江上。时逢初秋,江面水波不兴,皎洁的月光下,诗人闲适自在,静闻潮声佛语,远处,水天相接,澄澈无滓,映衬着其洒脱无求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