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读汉服第一期 服饰源流

云读汉服第一期 服饰源流

2017-08-06    04'38''

主播: 青 淮

451 4

介绍:
欢迎收听 云读汉服第一期 :服饰源流 遠古時代,人類穴居山野,茹毛飲血。用樹葉草葛遮擋烈日,躲蔽風雨,防禦蟲蛇;用動物毛髮,獸頭獸角来裝扮自己,偽裝成野獸的樣貌,從而接近猎物,捕獲它们。後來,逐漸開始用動物,諸如赤鹿、野牛、羚羊的皮毛將身體包裹起來,以抵禦嚴寒。这就是古人所謂的“衣毛而冒(覆蓋)皮”。(《後漢書•與服志》)古人十分擅長就地取材,他们会用獸骨製成骨針骨錐,對衣服進行缝制裝飾,來美化自己。其实,出於實用的考量,才是人類產生衣服与裝飾的主要動因。而遮羞與美飾則是後来才有的想法,是在人類文明演进过程中產生道德觀、性羞恥心和審美觀的基礎上形成的。 那么,我们如何解釋古人將這些器物打造成抽象的形狀呢?學者們普遍認為,對生存的渴望,是人類根植於自我最根本的需求。世界萬千如此之盛大,人類肉身如此之渺小。若能把大自然當中所能觸及到的一切有威力的東西,都安放於己身,是不是就能為这脆弱的生命賦予某種神化的魔力,進而得到護佑呢?從人類學角度看,這種對神力的執著,恰恰正是人類图腾崇拜文化的开始。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舆服志千年不变。《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形成。此后,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服飾就逐漸被統治階層建立起一整套完備的形製,及至漢朝,礼服制度日臻成熟。歷朝歷代的服飾虽然千姿百態,各具千秋,但總也離不開核心的衣冠制度。 我们来看,甲骨文的“衣”字,这是“依类象形”的方法創造出來的象形字,很容易看出是交襟的上衣之形,可以定為“上衣下裳”的“衣”字。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补充。孔夫子云: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袵矣。意思是,如果沒有管仲辅佐桓公尊王攘夷,我們就要被外族統治,過著披髪左袵的蛮夷式生活了。但是,这句话里,不只有右袵,也有左袵,可見在商代,其實也有人穿着左袵交襟的衣服,或許,華夏族的認同感在當時只是雛形階段,右袵還不是嚴格的規範。跟這個圖形有關的都和衣服有關係,如“裏”字,從衣里聲,是一个形聲字,原意是內裡,引伸為裏面的意思。又如“表”字,甲骨文有皮毛形,應為皮毛外衣之形,引伸為表面的意思。衣有"裏"有"表",所以裏,表都是衣的衍生字。 本节目版权归属于北京云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云读书院,由北京摩宝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社群支持。 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上一期: 遇见
下一期: 云读汉服第二期 礼制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