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读汉服第二期 礼制萌芽

云读汉服第二期 礼制萌芽

2017-08-13    07'59''

主播: 青 淮

291 4

介绍:
    欢迎收听云读汉服第二期:礼制萌芽 商代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的發展時期。位於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墟遺址,是商代文化的集大成之地。     商代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絲織業和冶煉業等已初具雛形。隨著生產技術的提高,裝飾紋樣與工藝也隨之繁復。新石器時代以獸骨、鳥蟲為幾何造型的圖案,逐漸退居歷史邊緣。取而代之的是風格渾厚深沉,具有濃重圖騰意味與神秘法力的裝飾品。     其中,動物紋樣中的饕餮紋、夔紋,龍紋,鳳紋,龜紋,蟬紋等,變形多且抽象。舉"饕餮紋"一例:橫眉裂口,有首無身,或是以某種兇猛強獸的正面頭像衍化而來。確有"取其壓勝之意",用來壓敵制勝,以矜功,以威敵;更有運用於祭天用鼎,表現在鼎腰,鼎腹,鼎口緣等絕要位置。     紋樣,在政治經濟、宗教藝術領域中,扮演著權利、信仰與審美。時代至此便產生了禮制的萌芽。     從大量出土文物考證,古人對玉器情有獨鍾。商周及至戰國,紡織工藝日臻成熟,服飾文化得以開始縱橫飛舞。     安陽殷墟是商周考古發掘中出土玉器最多的地方。君王冕冠上的五彩玉珠,分青、赤、黃、白、黑於一旒之上,並以此五色玉貫於藻繩,謂之"旒冠",是標明身份的頭飾。冕冠的旒數因典禮輕重和服用者身份而千差萬別。最高等級為天子祀天時用的大裘冕,以及天子著吉服時戴的袞冕,用5色12旒顯示尊貴。     玉器不僅僅是帝王將相彰顯身份地位的法器,民間更有士大夫階層鐘情於玉。《禮記》中所言"君子無故,玉不去身"。講的就是文人雅士對美的追求,是所謂"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入也"。文人的溫潤、風雅與自潔精神,都由小小一塊璞玉為其安放了。     周平王東遷洛邑,立足中原,軍事日衰,戰火頻繁,此時正是春秋五霸崛起,七國稱雄的時期。統治階層尊奉周禮,建立起一整套完備的冠服和服章制度。即上至天子下至黎民,都必須遵循符合自己階層的服飾,超過範圍就是僭越。     衣裳,即"上衣下裳",正式登上中國歷史的舞台,成為傳統服飾的統一稱呼。王室貴族們為了彰顯自己的身份,在服飾上定下許多禮儀規矩,最著名的要屬《尚書》中記載的十二章紋了。     十二章紋,是只有帝王將相才有資格繡在禮服上的,分別為日、月、星、羣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繪繡章紋的禮服稱為"袞冕服"。十二章纹內涵極為豐富: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之意;山,取其穩重之意;龍,取其神異之意;華蟲,取其文彩之意;宗彝,取其供養之意等。史前圖騰,及至周代,終於得到權力安放。     古代華夏族"束髮",有別於少數民族的"披髮"、"編髮"、"髡髮"等髮式。起初只是落在束起的髮髻上的一枚髮罩。早期的冠"寒不能暖,風不能鄣,暴不能蔽",它的意義在乎禮儀。《晏子春秋》謂"冠足以修敬",言於此。     中國古代 士大夫階層以上的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而成人。二十弱冠從此而來。《儀禮》第一篇即《士冠禮》,可說是人生頭等大事。"君子成人必冠帶以行事,棄幼少嬉戲惰慢之心,而衎衎於進德修業之志。"禮儀之始,在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     天子冕冠,始於周。代表最高等級的十二旒玉藻,提示帝王不視非,不視邪;冕綖,上塗黑,下塗紅,即玄纁二色,象徵天與地。冕綖微前傾,代表天子勤政愛民。可 以說,一部《周禮》,恰是在有形間,無形地約束著人們的言行。     本节目版权归属于北京云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由北京摩宝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社群支持     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