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朗读:琪琪

《寒食节》;朗读:琪琪

2021-04-03    07'05''

主播: 琪琪🌟👆

102 0

介绍:
寒食丨一个被淡忘的中国传统节日 (选自唐诗宋词元曲公众号)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寒食》诗,是唐代诗人韩翃最知名的作品之一。 因着这首诗,人们记住一个古老的节日:寒食。一千年过去了,寒食几乎被大家遗忘了。 寒食节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两天。在古时,寒食节是重要的节日。 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 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寒食节来源 追溯寒食的起源,需要回到远古时期。寒食节也称“禁火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春秋时期,“禁火节”成了“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文公的名臣介子推。 据说,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时,臣下介子推曾经割股给他充饥。晋文公归国后,分封群臣,介子推不愿受赏,于是携老母隐居于绵山。 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还是不愿为官。晋文公放火烧山,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柳树下。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自此,寒食节一直沿袭。到唐代时,寒食节成为了全国性法定节日。 唐代诗人张说《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就描写了唐代宫廷过寒食的热烈景象。 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 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 斗敌鸡殊胜,争球马绝调。 晴空数云点,香树百风摇。 改木迎新燧,封田表旧烧。 皇情爱嘉节,传曲与箫韶。 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介子推早已沉入历史长河,不过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却是千年如一的流传了下来。 寒食节与清明节区别 在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 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寒食节中主要项目: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逐渐开始被清明节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