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节目中,我们用音乐缅怀一位去年底辞别人世的伟大德国指挥家库特马祖尔,聆听了大师带给我们的音乐,今天我们继续老指挥家系列唱片欣赏,为大家带来芬兰指挥家帕沃•博格隆德录制的肖斯塔科维奇作品。
耳边是肖斯塔科维奇第1大提琴协奏曲第1乐章,作者1959年写下了这部近代最有影响的大提琴协奏曲,乐曲独特的结构和深邃的思想内容让人印象深刻。这部乐曲在二十世纪的协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受众多当代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的青睐,是唱片录制和现场演出的热门曲目,魅力经久不衰。我们现在听到的唱片是EMI公司1973年录制的,法国大提琴家保罗•托特里尔演奏大提琴,芬兰指挥家伯格龙德指挥英国朴茨茅斯交响乐团协奏。
本曲没有采用传统协奏曲的三乐章形式,而将第二乐章的装饰乐段单独作为第三乐章,这是本曲在结构上最明显的创新。第一乐章以变化后的DSCH动机,就是以作曲家本人名字的字母缩写引伸出的四个音符作为主题,通过改变间隔或配器等方法不断变化以贯穿整个乐章。随后由来源于穆尔索斯基一部民歌的要素接替成为第二主题。
有些人将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解读为对自身经历的描绘。这种解读获得了主流观点的认可。老肖的一生充满坎坷,几乎每一首作品都有着自身经历的背景。特殊的时代造就了这位不同凡响的作曲家,他的作曲受政治因素影响巨大,写下这部协奏曲时作曲家已近晚年,在政治浪潮中保全自身的他终于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和外界生活表面的平静。但这时他内心的浪潮却又汹涌而来,灵魂深处的良心不断拷问着他,这种矛盾的情绪在曲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乐章由一段哀伤的旋律作为开头,音乐进行中不断被乐队中除大提琴外的其它部分重复,大提琴紧接着奏出带有不安情绪的主题,并再次被重复。大提琴的第二主题将第二乐章引入高潮后乐曲归于潜伏着不快的平静。EMI出版的这张唱片是TAS榜上名片,由EMI王牌录音师埃尔舍姆主持录音,同一张唱片上还收入了沃尔顿的大提琴协奏曲。TAS主笔对其评价甚高,我听后的感觉是:大提琴的质感不错,而大提琴与乐队的整体平衡比较好,空间感自然。
说起唱片的演绎者,芬兰指挥家博格隆德与英国朴茨茅斯交响乐团的合作,曾EMI唱片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当年许多古典乐迷说起西贝柳斯的交响曲,就会很自然想到这位芬兰指挥大师—帕沃.博格隆德,他指挥演出了大量西贝柳斯的作品,然而他一生的艺术生涯并没有局限在西贝柳斯的音乐之中,而是以此为中心,将他音乐人生的地平线延展到更加宽广的领域。从1965年起,博格隆德经常前往英国的朴茨茅斯,在那里指挥西贝柳斯纪念音乐会。后来,他成了那里乐团的首席指挥,朴茨茅斯也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在上世纪70年代,博格隆德指挥朴茨茅斯交响乐团在EMI公司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录音,那段时间也是他事业的巅峰期。
音乐来到了第4乐章,一段激烈的上行乐段为我们打开了最后一个乐章的大门,在这个乐章里,音乐的斗争性通过原始DSCH动机的反复出现变形而达到最高潮,一段定音鼓最终结束了内心痛苦的纷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DSCH动机的反复出现将成为解读这部协奏曲的重要入口,肖斯塔科维奇通过不断变形重复这个要素究竟在告诉我们什么?初听这首协奏曲时,很多人对其中极具表现力的音乐语言还不是很适应,从音乐中感受到的似乎只有纷繁的主题变化。但随着对作曲家个人经历的深入了解,他在音乐中想表达的东西才会逐渐清晰起来。因为只有通过这些作品创作的背景,我们才能了解到作曲家写作时的心境,这是大部分音乐作品的创作源泉。
最后我们要说到是,听觉快感并不是音乐欣赏的全部,从音乐中获得内心的体验才是得到更高审美享受的路径。对于像肖斯塔科维奇这样的作曲家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在音乐中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感受。
现在我们听到的是肖斯塔科维奇第10交响曲,第1乐章:伯格龙德指挥英国朴茨茅斯交响乐团1976年录制,EMI唱片出版。肖斯塔科维奇第10交响曲完成于1953年,是作曲家中断交响曲创作8年后写作的第1部交响曲,促使他创作这部作品的原因是耐人寻味的。这部作品面世后,在原苏联音乐界曾引起过长期的争论;有关作品内涵的理解也一直众说纷纭。指挥家马泽尔说:“它表达的是由于新的战争威胁引起的忧虑”,而作曲家哈恰图良认为:它反映的是一种对复杂的现实生活的思考。而作曲家本人的解释是:我想表现的是:现代人对和平的热爱和对战争强烈的厌恶;普天下的人类应该致力于对家园的创造而不是破坏。除此之外,他拒绝做更多的解释。乐曲的第一乐章有深刻凝静的沉思主题,如俄罗斯歌曲抒情般的旋律,色彩忽明忽暗的和声,强烈而苦恼的纠缠在一起
我们前面说过,博格隆德以指挥西贝柳斯音乐见长,他的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录音一共有3套,而今市场上最常见、评价也最高的是EMI的赫尔辛基爱乐版;早在上世纪50年代,西贝柳斯就亲自聆听过年轻的贝尔格隆德指挥他的交响曲,赞美之情溢于言表。除此之外,他还擅长北欧作曲家,如尼尔森、格里格的作品,有时也会录制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尤其深厚的是他在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上的造诣,那个年代俄系指挥家对俄罗斯作品一家独大、呼风唤雨的格局,被这个芬兰人打破了。下面我们来听听他演绎的肖斯塔科维奇第10交响曲,第2乐章:
第2乐章音乐开始是急速而充满动力的协谐曲,与第一乐章形成强烈的对比。尽管对第10交响曲内涵的解释一直无法统一,但这部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价值却是得到人们一致公认的。丰富的生活和创作的经验,以及原苏联人民争取和平的斗争都对作曲家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品反映了新的战争威胁给人们带来的不安,也表达了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力量的增长给世界带来的希望。这一切决定了作品具有深刻的人道主义的内涵。
耳边第3乐章使听众重新回到抒情的境界。但是,相比前面的乐章,这段音乐更加从容不迫;似乎激昂的谐谑曲之后,人们感到了生活的规律性,音乐呈现出神秘的美。第10交响曲在肖斯塔科维奇的15部交响曲中知名度一直不高,然而,就这部作品的内涵的丰富多面性、感情世界的强烈反差以及音乐语言的深刻有力而言,它对于指挥家、乐团和听众都有很高的要求。它是那种要进入它的世界,必须集中、专注、高度投入的艺术杰作。听过博格隆德演绎的肖斯塔科维奇,我们感到他既不像俄国传统指挥家那样张扬煽情,也没有一味强调冷峻的北欧风格,它的音乐具备瞬息万变的色彩和丰富厚实的层次感,被人们称为“有英国味的肖斯塔科维奇”。
博格隆德在朴茨茅斯乐团时代录制的唱片,在声音方面体现了那个年代EMI唱片温暖的音质和自然的声场与生动的空间效果,让我们在现代还能够真实地感受大师昔日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