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不等于爱》【张昭兵】——清明

《喜欢不等于爱》【张昭兵】——清明

2015-12-14    10'52''

主播: 嘚儿情智读写堂

455 8

介绍:
一个3岁的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正好碰到来家里做客的叔叔,于是她找到了一个发泄对象。 “我讨厌你。”她大声说道。 “嗯,我爱你。”他有些不解,不过仍然笑着回答她。 “我讨厌你。”她仍旧固执地大声说。 “我仍然爱你。”他的笑容更加灿烂了。 “我讨厌你!”她歇斯底里地喊着。 “嗯,我仍然爱你。”他再一次向她保证,并伸出双手拥抱她。 “我爱你。”她终于温柔地屈服了,融化在了他的怀抱中。 小孩子表达讨厌和表达喜欢一样的夸张,一样的盲目;甚至更夸张更盲目。 喜欢一个好叔叔就会喜欢所有的叔叔,哪怕遇到的是个坏叔叔,只要还没伤害他,他就当好叔叔喜欢。同样,如果讨厌一个坏叔叔就会讨厌所有的叔叔,哪怕遇到的是个好叔叔,只要还没感受到他的好,照样先当坏叔叔去讨厌。甚至因为讨厌爸爸而不但讨厌所有的爸爸,几乎会讨厌所有的人,包括他自己,还有本来喜欢的玩具也一并讨厌,讨厌在他的世界泛滥成灾。 孩子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这样的,但我们大人应该知道,而且知道以后,就不要再装作不知道。 这是孩子的令人讨厌之处,也是他的天真之处,更是他的可怜之处。 被讨厌情绪淹没的孩子,他的撒泼使气,其实是本能的挣扎呼救。如果我们只当他的撒泼使气是胡搅蛮缠,就会顿生讨厌之情,从而助长讨厌之势,等于推波助澜将他卷入水底,连挣扎也没有了。多少孩子就这样在他们最无助的时候,又遭遇了大人们不分青红皂白简单粗暴的以厌制厌,而死了一次又一次。 如果我们能稍微懂一点孩子的这种夸张盲目的心理特征,那我们面对孩子的撒泼使气时,看到的就是孩子的天真孩子的可怜,心中涌起的就是疼和爱,脸上浮现的就是笑和逗。 试想如果我们面对上面故事中那样一个不识好歹的小孩子会怎样呢?多半是不喜欢的吧。但我们可以爱她,也应该爱她,才可能爱她。因为恰恰在不喜欢的地方,爱才油然而生。请看已逝当代 作家史铁生先生的真诚表白: “说真的,我并不喜欢我的家乡,可扪心而问,我的确又是爱它的。但愿前者不是罪行,后者也并非荣耀。大哲有言,“人是被抛到世界上来的”,故有权不喜欢某一处“被抛到”的地方。可我真又是多么希望家乡能变得让人喜欢呀,并为此愿付绵薄之力。 ……” 喜欢但是不爱,爱却又并不喜欢,可见喜欢与爱并不是一码事。喜欢,是看某物好甚至极好,随之而来的念头是:欲占有。爱,则多是看某物不好或还不够好,其实是盼望它好以至非常好,随之而得的激励是:愿付出。 尼采的“爱命运”也暗示了上述二者的不同。你一定喜欢你的命运吗?但无论如何你要爱它;既要以爱的态度对待你所喜欢的事物,也要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你不喜欢的事物。大凡现实,总不会都让人喜欢,所以会有理想。爱是理想,是要使不好或不够好的事物好起来,便有“超人”的色彩。喜欢是满意、满足、甚至再无更高的期盼,一味地满意或满足者若非傻瓜,便是“末人”的征兆。 把喜欢当成爱,易使贪贼冒充爱者。以为爱你就不可以指责你,不能反对你,则会把爱者误认为敌人。所以,万不可将喜欢和爱强绑一处。对于高举爱旗——大到爱国,小到爱情——而一味颂扬和自吹自擂的人,凝神细看,定能见其贪图。 爱如空气,要不要随你。 它不因你喜欢就流向你,也不因你不喜欢就不流向你,哪里有空隙有残缺它就流向哪儿。 叔叔不管女孩喜不喜欢他,他就是爱她。女孩顽固地甚至越来越气急败坏地表达的是喜不喜欢,叔叔则坚定地甚至是越来越满怀怜惜地表达爱,最终孩子屈服了,再硬的拳头也打不赢空气。应该说她先是累了,然后放弃了讨厌,最后投奔了爱而得救了。 见或不见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喜欢或不喜欢 爱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要或者不要 爱就在那里 不离不弃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亲人朋友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期待他一点点地好起来。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越来越好好的一眼望不到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