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当有人想要形容金庸小说影响之广时,常常会用到这样一句话。即便是在金庸武侠剧已泛滥的现在,我仍然愿意翻开金庸所创作的小说,以他那雄浑的笔力和我的想象力,在那个武侠世界里任意遨游。在那里承载了多少少年人的梦想,有出神入化的武功招式,有令人热血的侠义精神,也有缠绵悱恻的柔情似水。武侠是一个虚拟且夸张的世界,但里面的人情沧桑,却和现实无异。金庸则是把这一切转化为文字的一代大家,他的一生,少了他笔下人物的奇遇,却不减其中坎坷以及大喜大悲的色彩,我想,这或许是他能写下如此文字的原因吧。
金庸本名查良镛,在《鹿鼎记》的第一回的“注”中,金庸用了一长段文字来叙述自己祖上所受的文字狱之祸,并且《鹿鼎记》所用回目,全部来自金庸祖上查慎行的诗作。虽经历坎坷,但查氏一族却一直属于大族,至金庸出生时,查家仍然拥有田地3600亩,是名副其实的大地主。浙江藏书之风十分兴盛,而“查氏藏书”于浙西一带很有名声,金庸则可以说是在书堆中长大的。由于家产丰实,生活不愁,查氏有许多闲时,常常用来下棋,看书。就在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熏陶下,金庸所涉读的书籍十分广泛,而迷上武侠小说,也是从此时开始。一次,金庸在翻查家中藏书时,无意中看到一本名叫《荒江女侠》的武侠小说,里面“琴剑二侠”的行侠生涯深深吸引了他,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到处搜罗武侠小说一睹为快。而此时的金庸,并没有想过要写武侠小说,在成为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之前,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中学时代,金庸已开始显露出他文学创作的才华和经营出版业的天赋。15岁时便出版了他参于编写的一本书,这让他获得了人生的第一笔稿费,且十分丰厚。金庸所就读的高中有一个壁报,校内凡是有兴趣者均可自由编写。金庸在那里写了一篇名为《阿丽丝漫游记》的文章,讽喻了学校里一位令人讨厌的训导主任,惹得那位主任十分恼火,终于几天后,校方宣布将金庸开除。这件事在我看来,既显露出金庸卓越的创作才华,也反映了他反抗强权的精神,这在他之后的人生经历中也可以看出。金庸不仅是一个写武侠小说的大家,同样也是一个在现实中以笔为剑的侠客。
眼见当时日本人横行中国的半壁江山,金庸想努力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以改变此现状,他想到了做一名外交官。在战争后期,金庸如愿考入了当时位于重庆的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但在就读期间,因对当时横行校园的国民党职业学生不满,金庸向校方控诉,结果反而被勒令退学。一夜之间,金庸的外交家之路被迫中断,且退学后的金庸必须找份工作来做。几经周转,金庸进入了上海《大公报》,后又被调派香港,这是一次重要的转折点,那一年,金庸24岁。
于香港工作期间,金庸结识了同为武侠小说泰斗的梁羽生。当时的两人情趣相投,常爱对棋,谈论武侠小说。后梁羽生率先以一部《龙虎斗京华》开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金庸紧随其后,写下了《书剑恩仇录》,正式开始了武侠小说的创作生涯,并第一次使用了“金庸”这个笔名。
武侠小说的创作占据了金庸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在最初,那尚属于业余创作,金庸的“正职”是“长城”电影公司的编导。但金庸在电影圈待的时间并不长,除了为摆脱“左派”机构的管理方式外,据传还因为金庸追寻一位女明星却未得结果,很多人认为那位女明星即为当年长城“大公主”夏梦。对于这段感情,外界猜测颇多,甚至有人认为金庸小说的不少女主角有着夏梦的影子。但金庸却未曾对这段感情有过回应。不同于江湖人物的敢爱敢恨,或许金庸只想把这段感情放进记忆中,一个人慢慢回忆咀嚼吧。
梁羽生很有名,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本名“陈文统”,而金庸的本名“查良镛”却有不少人知道。这实在是因为金庸创办了今日香港三大报之一的《明报》。金庸始终没有忘记要为这个社会的改变做出贡献,他选择了办报纸,写社评。“明”一字,含有“明理”的意思,也寓意着前途光明,金庸为这份报纸费劲了心血。他在谈论自己的理想时,第四个理想便是,“我创办了《明报》,确信这事业对社会有益,希望它今后能长期存在,继续发展,为大众做出贡献”。金庸或许始终不甘心只被人称作武侠小说家,而《明报》的成功,终于使他报效国家的理想成为了现实。
对于自己的作品,金庸不愿多说,他只强调他在创作这些小说时有一个愿望:“不要重复已经写过的人物、情节、感情甚至细节”。一个作家敢于提出这样的愿望,足见他对自己有着极高要求,也有着充分的自信。金庸于当今武侠小说家中的地位排名第一,这是毋庸置疑的,金庸宣布封笔后,多次对自己的小说进行修订。这无论是古龙还是素来严谨的梁羽生都没有办到,这也终究使得金庸的作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成为划时代的名著。
若有幸能够见到这位现今已九十高龄的老人,我要重重的对他说声感谢,感谢他给了我一个热血而飘逸的武侠世界,也给了全世界华人一个共同的语言。当听到这句话时,金老先生或许会笑吧,眼睛眯成一条线,笑声中充满着江湖人的洒脱和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