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移民终究何去何从?

高考移民终究何去何从?

2015-06-01    04'56''

主播: 860957

392 2

介绍: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的《一周要闻评说》 高考在即,“高考移民”也如影随形地又一次进入了公众视野。据报道,2013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针对“高考移民”已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合法迁入的外省市考生与本区原有考生公平竞争。然而,还是遏制不住虚假“高考移民”。仅2014年,他们就成功清退了1465名“高考移民”。虚假“高考移民”的猖獗程度可见一斑。 高考制度与户籍制度合谋,产生了高考移民。“高考移民”本来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大规模的“高考移民”绝对谈不上正常,它钻的是国家政策的空子。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市区之间不仅发展不平衡,教育水平也存在极大差距,这一客观存在决定高考录取分数线还不可能划一,不能不对偏远地区予以倾斜。因此,同样的高考分数,在此处可能只能读专科,而在别处却可能就读一本院校。也正是这个“剪刀差”,给了某些人人跃跃欲试的冲动。一旦得手,“高考移民”的性质也就发生了畸变。近日,内蒙古有关部门发布消息称,对此要“毫不动摇地治理”,这种向教育欠发达地区的高考移民,制造了“双重不公”。以河北向内蒙古的“人往低处走”为例,相对而言河北有着更高的教育质量、更好的教育资源。挂空籍去内蒙古考试,意味着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却只是参与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考试竞争,对于内蒙古当地考生显然是不公平的。 另一方面,那些能通过种种渠道采取非正常手段迁移户口,或者有能力通过购房等方式入籍者,权力与财富,至少占其一。在内蒙古查出的高考移民中,家长大多为公职人员,许多还是领导干部,正说明了这一点。这也意味着,除了基于地域的不公外,背后还有身份、地位带来的不公。 而在高考移民中,还往往形成“合谋”。“移民”们增加了升学的可能性,学校和地方教育部门获得了更高的升学率。在这条利益链上,当地考生,以及那些无法“移民”的寒门子弟,处于最末端。这让受损的远不只是个人,更是公平的教育理念,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平等的发展权。 去年高考前夕,安徽毛坦厂中学“万人送考”的新闻照片也直观地呈现出,这样一次考试,承载着多少家庭的希望与未来。应试教育的确存在问题,但我们必须承认,高考是目前看来最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方式之一,也是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重要途径。在很大程度上,高考其实维系着整个教育体制乃至整个社会的“底线正义”。 然而,对高考的公平期待,也屡屡遭到侵蚀。虽然大部分已被取消,但加分乱象至今仍未能根除。高考制度需要改革,高校招生也需要改革,但不管怎样改,公平的底线无论如何都需要守护好。 高考移民再次被曝光,也进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高考制度的改革,不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需要全局视野内的系统性优化。现阶段,全国统一高考、统一录取,还无法实现。但从长远看,需要的是以政策杠杆、财政杠杆,逐步变高考分数线上的“优惠政策”为增加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让教育资源分配更合理。如日本,早在1954年就制定了《偏僻地方教育振兴法》,规定了国家和地方为振兴偏僻地方的教育必须实施的各种措施,并制定了施行令和施行规则保障法律的实施。 “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虽然这样的高考标语被认为有价值观问题,但背后却是强烈的公平诉求。对个人和家庭,或许要破除“高考神话”;对社会管理者,却不能不重视这样的声音。 好了,本期的《一周要闻评说》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会。 Avril Lavigne—complicate
上一期: 花与爱丽丝
下一期: 魅力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