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简礼札】1984

【书简礼札】1984

2015-11-04    07'30''

主播: 860957

50 7

介绍:
这是四月里的一天,天气晴朗却又寒冷,时钟敲了十三下。我快步走在路上,冷清的路上到处贴着老大哥的宣传画,那双黑眼睛死死盯着我。以及醒目的三条标语,“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条幅在风沙中作响,我低垂着头,躲进自己的公寓。公寓中关不掉的电屏监视着房中的一切,让我的一切行为及言语随时可以被思想警察查看。生活是否一直如此?我甚至已忘记了年份,一天一天,机械似的过着自己所谓的“生活”。 这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他的作品《1984》中给我们描绘的场景。我将小说中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换成了“我”,是为了警醒自己,主人公温斯顿所生活的那个世界,离自己并不遥远。在那个世界中生活的人,会是我,会是你,会是我们。奥威尔生活的年代,斯大林主义野蛮行径在苏联横行,这是《1984》的创作起因。奥威尔在《我为何写作》中明确表示,他要将政治性写作变成一种艺术,《1984》正是出于这样的诉求。在此之前,奥威尔还写出了《动物庄园》,两部作品强烈表达了作者反乌托邦的思想,《1984》更是一种近乎绝望的情绪的宣泄。 在1984年,世界分为三个国家,大洋国、欧亚国、东亚国,三个国家之间战争不断。但三个国家有着同样的社会结构,实行高度集权的统治,改变历史、语言,打破家庭结构,以此来控制人的思想和本能,并以“电屏”和无处不在的思想警察来监视人的行为,以对领袖的狂热崇拜和对敌国的极度仇恨来维持社会的运转。在主人公温斯顿生活的大洋国,只有一个政党,英国社会主义,按照大洋国制定的官方语言新语来说,则称为英社。社会分为三个阶层,核心党员、外围党员以及无产者。主人公温斯顿属于外围党员,从事篡改历史的工作。温斯顿在这样的工作中显然已经有些分不清真实与谎言,每当其怀疑现实,便以所谓“双重思想”来接受两种互相矛盾的信念。温斯顿便是这样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着,而在他的内心,显然有着那么些疑惑与反感。 人类是否可以这样转变,变得忘记自由的渴望、尊严、完整性以及爱?奥威尔在《1984》中给温斯顿安排了一个与其相恋的爱人,茱莉亚,从而在所谓真知的路上越走越远。我认为这个安排是巧妙而美丽的。人类这种源自内心的原始欲求最难被外界的环境所压抑,而最后这一切的破灭便更是让人感到心碎。两人在严密的监控下互通心思,最终步入爱河。在此期间,温斯顿还接触到了自以为是同道中人的奥布兰,接收到了“人民公敌”戈斯坦因所写的书,得到了所谓的“真知”。而这一切的背后,实则暗潮涌动,他们的行为并没有逃出思想警察的监视。最终思想警察包围了温斯顿于茱莉亚的相会之所,将他们逮捕。虽然早就预感这一天的到来,我的心还是和书中角色一样沉入谷底。茱莉亚折弓般弓着腰在地板上猛烈扭动,痛苦,不甘。 小说的第三部则主要描述了温斯顿的监狱生活。曾经的“同道中人”奥布兰此刻成了温斯顿的审讯之人。与平时我们所理解的审讯不同,奥布兰运用酷刑折磨温斯顿,要求的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口头认罪,而是要他在内心,真正承认自己的错误,真正抛弃以往所相信的那些“犯罪思想”,热爱党,热爱老大哥。这看起来是荒诞不经的,一个人的思想怎么可能被真正控制,而在奥威尔看来,这是可行的,奥布兰运用酷刑和洗脑成功让温斯顿在思想上背叛了茱莉亚,背叛了以往的自己,小说的结尾,他甚至真正热爱上了老大哥。本文之前提出的问题在此得到回答,人可以忘记他是一个人。这个结论让我发出阵阵战栗,当人成为机器,成为国家、集体,实则是寡头的附庸,那这个人,将不再有任何作为人的意义。 “人人多读一些奥威尔,便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小说封面这句话格外引人注目。对于自由这个词,小说有着这样一句话,自由就是有随时可以说出二加二等于四的权利。在温斯顿所生活的那个世界,这样的权利几乎可以说是没有,而在现实的我们,又是否拥有这种权利呢。小说中反复提到的“双重思想”在生活中更是一个近乎稳固的存在,因为“双重思想”的存在,我们一次次麻痹着自己,直到真正危险的来临。永不要放弃自己为人的权利,1984,愿永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