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誉为“诗译英法惟一人”,他也是“译界狂才”,他以一己之力将中国古典诗词推向世界。本期人物发现,让我们一起走进许渊冲,走进他的古典诗词。
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1921年4月18日生于江西南昌,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其国内外出版的英、法文译注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等中外名著。翻译方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诗的方法与理论等方面,被誉为“诗译英法惟一人”。
2010年,许渊冲获得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8月2日,在柏林举行的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会员代表大会上,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国际翻译家联盟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许渊冲从小就爱好文学。同时在身为翻译家的表叔熊式一的影响下,对英语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于1938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师从钱钟书。多年来,师生二人往来信件不断,或讨论诗词典故,或讨论翻译理论。写书时有名师提掖,成书后有知己共赏。老师的点拨和提掖,许渊冲至今难忘。
许渊冲老先生算是中国翻译界的一大狂人。他自称“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不仅如此,还点评自己的翻译水平“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首诗”。1999年,许老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一位评委特地写信,称其翻译是“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学的样本”,然而他的回答却是“诺奖一年一个,唐诗宋词流传千年”。
本着与人同乐的愿望,许渊冲重译古典名著,力求使译文达到神似和"三美"的境界,然而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他的翻译理论和方法既属首创,难免众说纷纭。事实上,三十年来他面临的非议和质疑从来没有停止过。
事实上,这只是源于他对祖国的一颗赤子心。他真诚地认为每个人肩上都扛着中国文化复兴的大旗,每个人脚下都是通向世界的路途。他在 “文革”中曾饱受苦难,但后来仍然庆幸自己没留在国外,因为“英文和法文是英美人和法国人的最强项,中国人的英法文居然可以和英法作家比美,这也可以长自己的志气。” 他的话题老是围绕着中西文化,里面充满着对民族文化的骄傲,也充满着对民族文化不能成为世界主流的焦虑。老同学何兆武谈起他这种“民族情怀”时说,“我们那一代人,曾面临过亡国灭种的危机,所以个人理想总是和国家理想一致。”这大概是后来更年轻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完全理解的。
五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崇尚“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狂人”却是少之又少。被称为“译界狂才”的许渊冲算是其中之一。然而,中国需要这种“狂人”,“谦逊”的中国人需要这种自信,如此,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