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书、会思考、擅应用

多读书、会思考、擅应用

2017-08-22    07'32''

主播: yngaokun(乐高)

8 0

介绍:
  刘润老师讲课,提到他看书的速度,一年能看完几百本书。(刘润,1976年出生,浙江大学软件学院系主任、福布斯中文网专栏作家。他还是基金管理人,管理着几十亿资产,是位帅哥呢,他的照片在微信公众号里可以看到),他是这样去看书的,比如对于相同主题的书籍有好多本,他会通通的买回来一起看。先看架构,再找到不同点,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主要目的是居于更加全面的了解,不至于走偏。他说,我自己也写过书,书里很多东西都是没多大用,关键我们要能看出书中的精髓。   那对于我们不会写书的人怎么办呢?其实,没关系,我们都写过作文吧,上班的时候也写过总结吧,叫你正式发言时,也得做个图形什么的呀,这些跟写书已经差不多了,只是一个是“大部头”,另一个是“小萝卜头”,大同小异。是的,从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大多有了自己的思考方式。所以,你看书的时候,有的只用目录,就可以从中了解一个大概了,找到关键词,汲取自己所需的营养。一般的书,不用非常仔细的去阅读的,就能多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了,关键是要培养出自己独立思考的方式。   我们注意到一种现象,在自我的认知系统中,有时已经错的很离谱,但还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如刘老师所说,他一年能看完这么多的书,对这样一位大忙人,确实会令人难以置信。但是这是真的。为什么呢?因为,知识系统是会触类旁通的,当你的系统足够强大时,有些书藉,大都只用看标题了,就基本上了解作者在讲什么了。重点去看作者和你不同的点,最后求出一个新的观点。所以,在整个的过程中,你的思维方式,只是去找出他和你的差异,以及我们去追求的新知。   有位同学说起他看书的经历,他说自己非常喜欢看书,但是有的电子书非常讨厌,看了一部分,就要你花钱去买了,会有些纠结。确实,互联网的知识大都是免费的,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免费阅读。以前,我也喜欢免费的,不花钱就可以得到书,何必要去花钱呢?但是,经过多次后,我感觉花钱看书比不花钱更好。首先,不花钱的免费书会有个缺点,比如广告多,或者是排版错误。而花了钱买的,一般,这种现象就比较少;另外一个,我们的时间也是成本,你去找免费要花时间吧,找到的书籍,有些模糊不清,有些排版混乱,看起来更费劲。所以,算一算时间成本,其实挺不划算。花钱最大的好处是,咱是花钱来看书,会更专注,不看完,真的好可惜呀!所以,对于我们的知识结构而言,要尽量做到足够的广阔,学习越多,我们的知识体系就越强悍,更容易做到触类旁通。这就是我们不断学习获得的成果,正所谓“雁过留声,车过留痕。”   最后我们来听听,知名音乐人李宗盛的建议:“我是一个自学的人,我不断在观察这个世界,然后尝试去构建出一个我理解的世界。” 他在24岁的时候就做了音乐人,1983年制作的第一张专辑《小雨来的正是时候》就很成功。专辑中的标题曲《小雨来的正是时候》在当时的排行榜上连续13周排第一,后来还曾被歌手王杰、林忆莲翻唱。所以,他说相对于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他25岁时的确算混得好的。   对比自己年轻时候和现在,李宗盛说:“我觉得现在是一个资讯特别泛滥、复杂的时代,每一个人得到资讯的机会又都是均等的,所以现在我听我女儿讲话或者听年轻人讲话,我常常不知道他们在讲什么,感觉他们的逻辑是混乱的。他们接收到这么多资讯之后,理不出一个头绪,所以很难清楚地表达自己。”   所以,如果让他给年轻人一个建议,他会认为,“年轻人最要紧的是训练自己逻辑思考的能力,理清自己的头绪之后,这些资讯才有意义,不然就都是碎片跟乱码,你没有办法从这中间得出一个决策,那样的话,问题反而是资讯过多而不是资讯不够。我见到的各行各业比较杰出的人,都是能够快速整理思绪的人 。”
上一期: 《必然》9.2互动
下一期: 《必然》10.1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