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高死亡率”的背后》

《共享经济“高死亡率”的背后》

2018-07-25    06'33''

主播: FM949923

436 3

介绍:
  今天为您带来的是《浙商》杂志2018年7月下特别策划系列报道之:《共享经济“高死亡率”的背后》。作者 《浙商》全媒体记者 冯麟然,朗读 陈晓。      通过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20家共享经济企业宣告倒闭或终止服务。而其他各种不同共享经济模式下的平台或企业,真正能够实现盈利的也寥寥无几。因此,在共享经济的大潮之下,有很多企业成为了“绿叶”,被拍死在了共享经济的沙滩上。      共享单车方面,在两大独角兽摩拜和ofo拿到巨额融资,开始大打免费战、价格战的时候,二三线公司在夹缝中生存愈加艰难,悟空单车、小鸣单车和小蓝单车等先后宣布倒闭。共享e伞因大量雨伞被破坏、拿走而倒闭;多啦衣梦共享租衣公司无法正常运营后也惨淡收场……      “离场名单”每日都在更新,数量在不断增加,好像能够达到预期的共享经济实在很少。有许多分析文章甚至据此判定,共享经济市场“沦为了倒闭重灾区”“就此进入寒冬”。   共享经济为何死的死,伤的伤?它究竟触犯了哪几个禁忌?      生死符1:资本链   资本是创业者的“好朋友”,同样也是创业者的“毁灭者”。      共享的前提是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排他性。所以说,整个共享市场是以“垄断”为目的,而早已不是“共享”为目的。在共享项目刚起步时,创业者需要资本去浇灌成长,而正是由于资本力量的倾入,才让创业者的项目得已落地生根,并最终长大成人。但资本为了迅速布局并没能给到创业者足够多的经验和警告。待风浪到来时,资本可以轻松抽身,无非是伤几根不动根基的毫毛,而对于创业者来说,赔掉的却有可能是一辈子的身家。      生死符2:伪需求   拿共享充电宝来说,在最初创办街电时,创始人王哲认为,现代人已经离不开手机,手机离不开充电宝,他认为这是刚性需求。但是共享充电宝的需求频次和需求程度到底是多少?   再比如共享雨伞行业的发展受限于季节和地域。在“用不到”的条件下,共享雨伞基本就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      生死符3:同行残杀   面对高风险,以及对共享经济的质疑,同行业的企业并没有选择合作共赢,而是恶性竞争,这让很多创业公司加速关停。      共享充电宝推出后,一家家企业蜂拥而上,疯狂闯入市场。一开始就迎来了一系列的法律战,来电科技专利诉讼,状告云充吧、街电科技、云租吧等。盲目跟风抢占市场下,必然出现淘汰潮。      结语:无序之后,就是重建   尽管共享经济出现了一些乱象,但到了目前这个阶段,我们还是认为,更像是“去伪存真”期。共享经济早已渗透到了每个人的衣食住行中,如今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都在随着消费升级而随时变化,市场已经逐渐培育起来。      个别企业的关停倒闭,并不代表整个行业的“冬天”,而只是把那些竞争力差、消费体验差的企业淘汰出去,留下更具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的“真共享”。换句话说,不是共享经济本身存在不可破的问题,也不是共享经济没有未来,而是那些“伪共享”、跟风式共享走偏了,所以注定是没有可持续的明天。      而经历过资本大热、创业喧嚣之后,加上政府的监管力度加大,相信市场会变得越来越有序,而创业者也会回归商业本质。模式之拼不会再是核心,下一步或许拼的就是核心高科技的更新和迭代了。      毕竟,冬天来了,春天自然就不远了。市场无序之后,就是重建。      以上是《浙商》杂志2018年7月下特别策划系列报道之:《共享经济“高死亡率”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