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流文溢彩》—翁悦妮

【第一周】《流文溢彩》—翁悦妮

2023-09-16    11'21''

主播: 晓升心韵广播站

897 4

介绍:
编辑员:吴锴霓 后期员:刘楸敏 BGM:心愿——一束 末尾曲:悬溺——葛东琪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所有的经历都可以化作成长,生活从来都是泥沙俱下,鲜花与荆棘并存,我们带着诚意满满来,快也好慢也罢,只要往前走就好。大家好,欢迎收听心韵广播。我是播音员翁悦妮,接下来由我带大家进入今天的《流文溢彩》,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叶圣陶的《没有秋虫的地方》。 1923年,叶圣陶离开苏州远郊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已有两年了,身处都市的叶圣陶先生怀念起了故乡,留恋着乡间生活是那样自由自在,充盈着虫鸣的清亮之声。他开始创作文章《没有秋虫的地方》,以秋虫为切入点,借物抒情,所谱写的正是一曲思乡之歌。 文章从环境的渲染起笔,营造出一种冷漠无味的艺术氛围,暗示了“没有秋虫的地方”是一个没有生气、嘈杂喧闹、枯燥无味的地方。在作者笔下,上海这座城的生活如同住在鹁鸽箱里,实在枯燥无味,连秋虫都不屑居留。当时的上海确实容不下秋虫,也容不下同秋虫一般的人民。“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狭小局促单调无味的生活空间和淡漠死板灰暗阴沉的生活状态,象征着当时黑暗而冷漠的时代。这里尝不出任何属于人民的味道了,只剩下束缚的自由、空虚的狂欢。这不是作者向往的地方,因为作者和秋虫一样,向往的是自由、辽阔、充满生气的新天地。 但在作者对乡间的描述中,秋日的乡间,白天可见嫩暖的阳光、轻淡的云影,夜间则有明耀的星月、徐缓的凉风,这一切总是一样的安闲,各有自得之趣,此景此情,该是诗人骚客吟诵的题材、丹青高手笔下的画图了。确实,自古以来咏秋、伤秋的传世之作代有所出,而叶圣陶则以精致、简练的语言写出了他心中的秋的境界,写出了萦绕于他耳畔的秋虫合奏的美妙音乐。 那是怎样的天籁啊!“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那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这记忆中的虫声叩动着作者的心弦,他的思绪飞回到他所熟悉的水乡去了;他也许还怀念起他所任教的吴县第五高等小学的同事和学生了吧。在那满耳唧唧虫声的地方,有他眷恋的大自然的情趣和淳朴的乡村生活。可是自己目前所处的周围环境中,或儿啼人闹、弦歌杂作,或轮震石响、邪许并起,“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困守于都市井底似的庭院,居住在铅色的水门汀地上,在如此令人窒息的地方,忆及充满勃勃生气的乡间,两相对比之下,作者那一腔思乡之情更是何等的浓烈啊! 《没有秋虫的地方》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写于1923年。这是一篇描写秋天的文章。但作者并没有从正面直接描写秋天,而是独辟蹊径,通过秋虫汇集的环境,秋虫的鸣唱、形态来写秋,完全摆脱了“秋风秋月”的传统题材。中国文人似乎对秋天有着一种特别的情结,许多文人雅士写了许多有关“秋”的作品,以“秋”的景况来排遣自己心中的苦闷和忧伤。叶圣陶当然也不例外,但他却有别于以往的文人雅士,从秋虫入手来写秋,可谓“匠心独运”。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秋的描写显然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欣赏,而是进入到了一种玩味的境界。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使得记忆中秋虫鸣曲高歌的欢愉与现实中寂寞的无声之秋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国民政府统治的憎恶与抨击,同时传递出了渴望摆脱这死一样的空寂,迎接新的春天的强烈愿望。他恋念秋虫的鸣曲,羡慕可以避开“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的秋虫,正是作者不愿辜负生活馈赠,让生命充实起来的心曲的真实写照,文章意蕴丰厚、味道隽永,读之耐人咀嚼,令人深思。 以上就是今天《流文溢彩》的全部内容,我是播音员翁悦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