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散文家、诗人、哲学家。《瓦尔登湖》是梭罗的代表作,记录了他在湖畔小木屋独居的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体验,被公认为现代美国散文的最早范本,享有“美国文化的纯净天堂”之美誉。当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就让梭罗深沉而敏感的文字抚慰我们疲惫的心,一起告别白昼的繁忙,共同享受无穷无尽的精神自由。
《瓦尔登湖》(节选)
这是一个多美的傍晚,全身只有一种感觉,每一个毛孔都浸透喜悦。我以怪得出奇的自由,在大自然里走来走去,已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我脱去外衣,只穿衬衫,漫步在多石的湖边,天气虽有凉意,多云又有风,我也没有发觉有什么特别诱人的景物,可周围一切于我可以说异常相宜。牛蛙的聒噪迎来了黑夜,吹皱了湖水的微风传来了三声夜莺的啭鸣声。桤木和杨树枝叶摇曳多姿,我岂能无动于衷,几乎连气都喘不过来?然而,就像湖水一样,我心中宁静只有一些涟漪,而没有激起波涛。晚风吹起的一些微波,依然像波平似镜的湖面一样,离暴风雨还远着哩。虽然天色已黑,风还在树林子里呼呼作响,波浪还在拍岸,一些动物还在用自己的乐音,为另一些动物催眠。没有十全十美的宁静。野性十足的动物并没有安歇下来,这时正在捕捉猎物呢;狐狸、臭鼬、兔子,这时也在田野上、森林里游荡着,一无畏惧。它们是大自然的巡夜人——是连接生机盎然的白昼的一个环节。
我回到屋里,发现已有好几位访客来过,他们都留下了自己的名片,有的是一束鲜花,有的是一个常春藤编的花环,有的是用铅笔在一片黄色胡桃木叶子上或者小木片上留下的名字。他们难得入林一游,常把树林子里的小玩意儿,拿在手里一路把玩,离去时,有的故意有的出于偶然,就留在了寒舍。有一位把柳树皮剥了下来,编成了一枚戒指,丢在我的桌子上。我外出时访客有没有来过,我总能知道,不是折断树枝或者青草弯斜了,就是地上有他们的鞋印,一般来说,根据他们留下的一些雪泥鸿爪,比方说,有的丢下一朵花,有的抓来一把青草却又给扔掉了,哪怕是远到半英里开外的铁路边上才扔掉呢;或者有的人抽雪茄或者烟斗,人去了烟味还不散,反正我都能说出他们的性别、年龄或者性格。岂但如此,我往往能根据烟斗的香味,推断出六十杆开外的公路上,准有一个观光客打从那里经过。
译者:潘庆舲
选自《瓦尔登湖》第五章《离群索居》,上海译文出版社,内容稍有改动
▎作家笔记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梭罗《瓦尔登湖》
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感受着那样静谧、恬淡的夜,这是多令人向往的生活。每每在《瓦尔登湖》里读到这样的段落,总忍不住要去想象一番自己置身其中的场景,单是想象着,使思绪和身体放松片刻,便觉得每一个毛孔浸透着奇妙的喜悦,何况作者身临其境。
然而,比起返璞归真的自然生活,也许更令我着迷的是“我回到屋里,发现已有好几位访客来过”。如今,想必少有人会在闲暇时去亲朋好友那里乘兴作客了吧,简单的喝杯茶,或谈谈心;或是并不见面,仅因为天空中出现了一轮皎洁的明月,你动容于此情此景,突然想要与某个人分享,便“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这样轻松淡然的交往想来也是美妙的吧。
我们常被现实的各种忙碌牵制脚步,甚至不能好好地为了自己的喜悦或想念,与心里惦记的人吃顿饭。若是方便的话,趁着哪个无所事事的日子去拜访一位许久未见的人,若是主人不在,留下一朵花、一个字条也好,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我想一定非常浪漫吧!
诵者简介:用最自然、本真、流畅的声音,不过度夸张,不极尽渲染,在娓娓道来中让人或宁静、或感动、或深思、或顿悟,演绎最深情的文字,听有故事的声音。
我是欣然,我只想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耳朵,用声音陪伴亲爱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