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问题意识:
心理学被很多人直接“感受”为有用,有帮助,更本源的。在何种意义上,我们还可以说这是一种需要克服和反对的哲学病呢?如果不是依靠心理学方式,我们该依靠什么?
这是第二章的第二次心理学探究,上一次探究,主要是就“内部指涉”的“感觉私有”理论进行辨析,说明感觉和语言并不私有。
对心理学的反对并不是对“心理状态”描述词汇的反对,例如“自尊”,“自信”,“人格”,“感觉”,“预期”等,现在关键问题就在于,如果这些词汇不是关于人的“内部世界”描述,那是关于什么呢?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词汇的使用呢?为何这种理解方式会更有用呢?
在这里我们也接触到维特根斯坦的一个关键问题,即不同的视角之间,哪一个视角是“更重要的”视角,这里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2 “旨趣”彰显重要性
诚然,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的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不管是“指物”还是“逻辑”还是“意向”都不可以决定语言。我们看待一个问题,总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有不同的视角,每个视角都能说出自己的一套“道理”,那么维特根斯坦的理论会导向“相对主义”吗?
在这个部分,维特根斯坦说明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即“旨趣(point)”是区分重要性的标准,语言游戏的旨趣决定了,何种规则是本质的,何种规则不是。
PART1 语言重要性的智性直观
▸558 “是”也是一种技术性
▸559 句子是更大机器的一个零件
▸560 并非是“含义”在起作用
▸561 哲学病:一定能找到一种本质
▸562 真的存在更本质的“特征”吗?
▸563-564 当用法与用法间当然可以比较
▸565 一个词一个意思不好吗?
▸566 重要的不是“逻辑目的”
▸567- 568 直观:重要的是一种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