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问题意识:
心理学被很多人直接“感受”为有用,有帮助,更本源的。在何种意义上,我们还可以说这是一种需要克服和反对的哲学病呢?如果不是依靠心理学方式,我们该依靠什么?
这是第二章的第二次心理学探究,上一次探究,主要是就“内部指涉”的“感觉私有”理论进行辨析,说明感觉和语言并不私有。
对心理学的反对并不是对“心理状态”描述词汇的反对,例如“自尊”,“自信”,“人格”,“感觉”,“预期”等,现在关键问题就在于,如果这些词汇不是关于人的“内部世界”描述,那是关于什么呢?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词汇的使用呢?为何这种理解方式会更有用呢?
在这里我们也接触到维特根斯坦的一个关键问题,即不同的视角之间,哪一个视角是“更重要的”视角,这里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1 第二次心理学探究
重新回溯我们的第一次心理学探究和之前的维特根斯坦语言学内容,这让我们直面一个问题。
心理学在宏大理论和社会实践中,当然已经形成了一套“语言游戏”,即通过生活事件,对人的“内在世界”的探索,讨论和操作。且这个方法被很多人认为是“有用”的。那么即使可以主张一种所谓回归“交往”的语言游戏。这种语言游戏的为什么就比心理学语言游戏要更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