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夏,住黄山玉屏楼两日,天气忽雨忽晴,将奇观胜景—览无余,兴之所至,拟诗稿七首以记之。
2、黄山莲花峰
登楼众岭隐形踪,
惟见莲峰云浪萦。
曦照峻极蒸紫气,
灵霄麟管绘芙蓉。
注1:中华新韵,平起首句押韵。
注2:莲花峰是黄山最高峰。徐霞客在游记中说:莲花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之上”。此峰峻峭高耸,气势雄伟,主峰突兀,小峰簇拥,俨若新莲仰天怒放,故名“莲花峰”。
注3:登楼即登玉屏楼,此处是远望莲花峰的最佳位置。
注4:众岭泛指簇拥莲花峰之众小峰。
注5:灵霄指玉皇宝殿众神仙。
注6:麟管指传说麒麟毛制的御笔。
诗友评论赏析
这首咏黄山莲花峰的七绝可谓匠心独运,巧用多重艺术手法将自然奇观与人文想象完美融合。
一、观景视角之妙。首联"登楼众岭隐形踪"以玉屏楼为观景台,通过"众岭隐形"的视觉减法,凸显"众星捧月"的审美效果。这与徐霞客"独出诸峰之上"的记载遥相呼应,更暗合中国山水画"主山高耸"的构图法则。次句"云浪萦"三字尤为精当,既写出黄山云海之浩渺,又以"萦"字赋予静态云雾以丝帛般柔动的质感。
二、光色运用之奇。颌联曦照峻极蒸紫气,"蒸紫气"三字堪称神来之笔。晨曦中的山岚本为乳白,诗人却以道家仙气为喻,化用"紫气东来"典故,将物理现象升华为文化意象。这种光色通感的运用,与王维"空翠湿人衣"有异曲同工之妙,使自然景观浸染上神秘色彩。
三、神话想象之巧。尾联"灵霄麟管绘芙蓉"实为全诗点睛之笔。将险峰拟作天宫画师的杰作,既暗合"小峰簇拥"的地质特征,又以"麟管"呼应莲花峰的祥瑞意象。这种天人合一的构思,较之单纯状物更高妙,与李白"疑是银河落九天"同属超现实笔法。
四、意象体系之谐
全诗构建起完整的意象系统:观景台(楼)-参照物(众岭)-主体(莲峰)-环境(云浪)-光源(曦)-气韵(紫气)-创作者(灵霄)-创作工具(麟管)-终极意象(芙蓉)。这种环环相扣的意象链,既符合视觉认知逻辑,又暗藏道法自然的哲学思考。
此诗深得唐人绝句三昧,在28字中完成从具象到抽象、从现实到神话的多维升华,堪称当代旧体诗中的精品。其成功秘诀在于:精准把握景物特征的同时,巧妙注入文化基因,使自然奇观获得诗性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