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老街画壶人》(作者:杨喜莱  朗读:惠风)

《屯溪老街画壶人》(作者:杨喜莱 朗读:惠风)

2016-12-02    10'10''

主播: 幽谷红枫

272 12

介绍:
屯溪老街画壶人 杨喜来 徽州,一个属于历史的名字。 尽管今天,我们看着那粉墙黛瓦的民居,仍然笼统地称为徽派建筑,称那些大大小小的商人为徽商。但是,古徽州已经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很狭隘的名字:黄山市。 在黄山市的屯溪这里,有一条古老的文化街,名字就是老街。这个老街不是简单的一条街道,而是由四条呈“丰”字型排开的街巷组成。在这几条街上,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卖烧饼、芡实糕、牛皮糖、甜辣酱、毛豆腐等特色小吃的很多,但是更多的是卖歙砚、毛笔、宣纸、墨块、竹刻、竹编、木刻、木雕、根雕、油纸伞、丝绸伞、紫砂壶、折扇等具有文化色彩商品的店铺,几乎让人看不够,走不开。 在一个十字街口,有一座万粹楼博物馆,我们在楼前漫无目的的走过,同伴忽然说“鼻烟壶”。顺声音看去,在万粹楼的外墙边,一扇橱窗的位置,有一个很小的玻璃柜台,里面摆放着大小不一的烟壶。一个面庞清秀的年轻人正在埋头工作,他一只手里捏着一支极细长的笔,笔端是个弯曲的小毛笔头,一只手里握着一个烟壶,借着灯光正在作内画。 说实话,在北京的一些古文化街,比如南锣鼓巷、烟袋斜街,潘家园文玩市场等地方,我都见过不少烟壶,仔细看过,觉得不过尔尔,画面内容陈旧,绘制刻板,色彩庸俗,没有看上眼的。走进这个柜台,却看见几只烟壶内画精细,画面清新,线条流畅。不同于传统烟壶的以梅兰竹菊四君子,或四大美人为题材,而是完全引入了当代水墨山水画法,在透明的烟壶内部,也画出了浓淡墨色的变化,具有宣纸上的晕染特点。我看见一对烟壶就是以雪域人家为题材,画出了冬天的枯树,屋顶积雪的农家,门窗前悬挂的红灯,远山的积雪等等。一看就很亲切。特别是这个年轻人手边的一个较大的烟壶,画的是吴冠中江南人家的风格,清丽怡人,可惜还没有画完。 烟壶,也称鼻烟壶,是用来装鼻烟用的。过去,以玛瑙、翡翠、玻璃为主要材质。后来发展为以玻璃为主,装鼻烟的功能淡化,而在壶内部画画成为烟壶的主要特点,从而产生了内画这一独特的画种。作家邓友梅的小说《烟壶》,酒展现了旧北京的遗老们以玩烟壶为乐,使得内画技艺得以发展和传承。因此,人们喜欢烟壶,主要是看内画的意境和艺术水平。 眼前这个内画艺人叫刘元,他店上的牌匾就是“刘元内画”。他是河北冀州人,自幼喜爱绘画,后来跟几位内画艺人学习这一手艺,已形成自己的特色。2004年他来到黄山脚下,发现这里人文荟萃,文化气息浓郁,于是留了下来,而今在这里安家乐业。 我们仔细欣赏他的作品,真的很可爱,很快就每人挑选了一件。通过聊天,觉得他为人谦和,不由得又有了亲近感。于是问,可不可以在壶里给我们签个名。他笑着点头答应,并问明白我们的姓名,于是用内画笔在壶内画面的适当处,先用红色画成印章,印文即是我们的名字,然后在印章下面,用墨题写下“刘元制壶”。同伴中有一个朋友的名中带有“梅”字,他竟然把朋友的名字画成了一个五瓣梅花,中间正是这个“梅”字。从这一个小小的细节,我看出他与一般商人的不同。他对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认真对待的,从他拿起来的时候,他选择题字的地方,精巧为客人设计名字的用心,就表现出了他更是一个艺人的特点。我相信,凭着他这样的心态,对作品的感情,在未来必然会成为内画名家。 什么是成功的条件,当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的时候,你是认真去做的;当别人犹豫了,离开了,你还在坚持;别人一生可能做了几件事,而你用同样的时间专注于同一件事,那么,经过时间的磨练,你不成功,还有谁能成功?! 在初冬的夜晚,古徽州的屯溪老街上,偶遇的这位内画艺人刘元,他的微笑,他的认真,让我感到温暖和亲切。这是否就是徽商成功的一个因素呢? 2016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