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上的南峪
秦时明月汉时关。穿过历史的迷雾,我依稀看到,自秦汉以来,背靠安扎梁、前临白龙江的南峪,竟有着那样迭荡起伏,非同寻常的过往。从羌族部落的崛起到后来部落之间的征战、融合、分离,反复盛衰的变迁中,我仿佛听到了羌笛吹奏的凄美与辛酸。
据说,当时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开发西部,派司马相如到这里安抚百姓,可这里的人,听不懂他的琴,读不懂他的赋,只知道他来的目的,排斥是人们对他唯一的反应。为了扩大疆土,养精蓄锐的汉武帝派将军李广西征到了迭州(今迭部)。经过一番刀光剑影的拼杀,最终将这一带设为羌道。岁月流失,汉朝退出历史的舞台,三国平分天下。羌道的大峪、武坪一带在蜀汉时期称为“沓中”,是陇蜀道西线上的战略要地。诸葛亮派陈式攻取了武都,羌道归于蜀汉后主刘禅管辖。到了蜀汉末年,为挽救蜀国,姜维打下陇右,通过石门沟古道(即孔函谷)屯兵沓中,开垦练兵,将沓中建设成为蜀军备粮的第二基地。屯田五年,不但解决了粮食问题,还开辟了一条茶马古道。姜维屯兵沓中,安营扎寨于安扎梁,顺安扎梁东下,入孔函谷到南峪过木拱桥以渡白龙江,过桥7公里到两河口,入北路。蜀军也曾从安扎梁下到三角坪屯田。
几百年后,也是这条通道,把唐朝和吐蕃的战火硝烟,烧到了这里。频繁的交战,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而且作战到此的吐蕃民族也在连年战争中困于兵役徭役,不得耕牧而贫疾交加,流离失所。再加吐蕃王朝不准他们返回西藏,无奈的他们便在高山连绵、地势险峻、森林茂盛的群山之中定居下来,开始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也将古老的苯教留传于此。
听祖辈们说,我的祖先,在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扩充在西固城的南峪村寨。作战到此的士兵,饱经战争的苦难,在这里化剑为犁,帮助百姓恢复生产。而这里,是通往沓中的必经之地,也是通往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
因为“沓中”,是陇蜀道西线上的战略要地,南峪也是通往古沓中乃至蜀地(四川)的必经之地。唐宋以来,这里又逐渐成为“茶马古道”的重要路段,行走在这条道上的有佛教的传播者、有行军的士兵官吏、有千里驮运的马帮,也有肩背的脚户。以贩运茶叶、蕃马、药材、皮毛等为主的客商,在高山峡谷中南来北往,并日渐繁荣,使这条道成为茶马古道的重要路段。这种茶叶的贸易到了清代中后期不再是单纯的官营式的“茶马互市”,随着私茶商人的增多,茶马交易中茶多马少,甚至最后不再有马的交易,只是茶与布匹、食盐等民用品的贸易。到了满清雍正时期,清政府废止了官营茶马贸易。而民间商业往来直到解放后的1955年才停止。穿梭在古驿道上的辛勤马帮和脚户,在高山深谷中的茶马古道上蜿蜒穿行了近千年后,才完全消失在历史的时空里。
在茶马古道经过的好些水路、陆路交汇点,慢慢地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集镇、驿站,以方便马帮和过往商贾行人买卖商品,住宿歇足。我的故乡南峪,那时便成了这条道上的驿站。
茶马古道上延续千年的故事已曲终人散,但他们留下的痕迹没有完全消失。在南峪,至今留传着这样一个民谣“上走狄道下走川,一来一去四十天”。所谓狄道就是现在的临洮,走狄道主要是贩卖砖盐、香,走四川主要是贩卖茶叶和丝绸之类。祖辈们将自产的棉花、花椒、蚕丝、柿子等货物或驮或背到狄道和四川换取日常用品。由于货物的流通,四川、重庆的商户也来这安家落户。至于宕昌、礼县等外地人,要想走黑河南坪和松藩,必须到南峪住宿歇足。次日,从南峪出发经磨儿坪翻安扎梁,到峡子梁,从峡子梁到武坪乡再到拱坝河谷的插岗乡,一路折向西南去四川黑河南坪(今九寨沟县黑河乡)。走这道的人,多为贩卖鸦片、药材等生意。清末民初,南峪有些村民也做上了鸦片的生意,为获取暴利,在自家的田里种上大烟,成为暴发户。染上大烟的人,为过烟瘾,富者卖良田,贫者抛家弃子远走黑河南坪,从那里吸取点大烟,为此,客死他乡。贩卖茶叶、绸缎、中药材生意的人,也从南峪出发,翻安扎梁,过峡子梁,从插岗翻插岗梁到博峪乡的第二坎村,再翻野猪关梁到白水江流域或沿江而下到文县、碧口,再到四川青川、江油中坝。贫困人家,有劳力的,帮人家背货走黑河南坪或江油中坝,趁机也为自己扣些小钱,几年下来,为自己买来骡马,两三年后成为富户。在没有通公路之前,武坪一带人,要走县城,必经南峪。这条茶马古道,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货物交流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今年初秋的一天,再去沓中,过峡子梁时,在高山峡谷的宁静中,恍惚间看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脚户和马帮们,小声地说着话儿,走在这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上。我说,你们开辟了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他们笑而不答,自顾自地走进茫茫白雾,渐次淹没在白雾中的背影,是在引导我们踏着他们的足迹,走一段茶马古道吗?
如今,成群结队的马帮和脚户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铃声远去了,曾经弥漫古道的茶叶烟草香气也消散了。光阴流过,那时的情景我们已经无法复原,但茶马古道上的一些记录却留存至今。回望历史,才知道这条茶马古道在那时是至关重要的,如今已经沉淀为一种集体的记忆。南峪村,作为一处茶马古道上的驿站,也永远沉淀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