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第56讲第298~304页。
第六章 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
第4节走向“自我”之路
1.用教育评价催生“自我”
●对孤独症孩子的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培养孩子认识自我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要让孩子懂得,对方评价的不是单纯的行为而是,最终指向评价行为的我。
●孤独症孩子需要怎样评价?
第一、高频率及时性评价。“真棒”、“真好”,这是家长和老师经常使用的评语,特别是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个评价,学习每一个动作就要评价一次、数次,甚至更多。
因为孤独症孩子对“自我”感知迟钝,没有高频率重复性评价,孩子不足以感知到自己的行为被肯定还是被否定,所以他们要求在更多的评价中刺激“自我”肯定的感觉。
在使用高频率评价时,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评价贬值。在孩子轻易可以完成的任务上,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可能会阻止孩子的进步。让孩子经过努力后获得好评评价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
第二、夸张性积极性评价。
在孤独症儿童教育过程中,家长和特殊机构教师常常会使用夸张性评价,评价者的声音、表情和动作都需要大幅度夸张,特别是早期训练时更需要这样做。因为孤独症孩子注意力、观察力都比较差,给孩子的刺激信号一定要是明确的、形象的、强烈的,这样便于孩子感知理解评价的意义。
●一个棘手的问题,家庭评价和社会评价不一样。
如果家庭评价与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不能接轨,那么孩子就像温室里培育出的盆景一样,无论我们在室内将孩子培育的多么好,当我们把孩子放进自然环境中以后孩子就会对环境难以适应。
●处理主观评价与社会评价的关系。
第一、家庭要进行“心理需要补偿”。
第二、教师要给孤独症孩子特惠的评价标准。
第三、拓展评价的范围。
对于孤独症学生,评价“过程”和“态度”往往更能促进他们的进步,如果只用客观结果评价结果往往会使他们倍受打击,而不是鼓励。要让孩子懂得的是重要的是去做,而不是做成什么样子。
第四、多做纵向比较,少做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是将孩子自己作为比较对象,用孩子的今天和孩子的昨天比较。
第五、进行个体优势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