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第55讲第292~298页。
第六章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
第3节 “我”的成长不一般(下篇)
2.在“自我”面前的心理冲突
●“家庭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冲突。
孤独症孩子原本主动性、参与能力就差,他们普遍害怕挫折,没有自信心,为了鼓励孩子,我们经常会给孩子夸奖和赞美。这种外在评价是必须的,因为没有这种评价将无法维系孩子训练活动的继续,往往正是在这种评价中孩子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这种评价对于孩子情绪健康的恢复,自信心的建立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而且这种经常性的外部评价会逐步内化,逐渐变成孩子的自我评价,自我态度。
但是,对一个孩子的评价不仅仅来自家庭,来自于特殊机构的教师,对孩子的客观评价要来自社会,孩子是否真棒,需要社会按照社会标准来衡量。
家庭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冲突是每个孤独的孩子都会遇到的,处理好这个心理冲突是教育者不能回避的课题。
●“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的冲突。
一般一个社会性发展良好的孤独症患者,在群体关系中都会感知到自己与众不同。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会让他们在自我接纳上有不同程度的困惑。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孤独症的人能够实现自我接纳。
面对别人的异样眼光时,从容的说出“我得过孤独症”,“我是一个孤独症康复者”,这就是我们期待的孤独症,人对自己的认知和接纳的和谐统一。
●“自我愿望”和“自我能力”的冲突。
有些孩子非常想实现自己的愿望,并且也肯付出超过常人的努力,但是必须看到他们的现实能力的提高幅度是有限的,于是教会他们理解结果和原因的复杂关系,理解一个结果是有多种原因共同决定的,就是缓解他们这一心理冲突的良方。
●“自我独立”和“家庭辅助”的冲突。
第一、利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激发孩子难得的自主性。
第二、给孩子自主的机会。
第三、通过必要的辅助及安全保护措施,使孩子逐步脱离他人看护,走向自我独立,其中最难的是:家长要跨越自己心理上的一道道障碍。
3.“我”从哪里来?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建立起来的,是在孩子与他人的关系中建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