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讲座 | 语言文字游戏的视觉表现

民生讲座 | 语言文字游戏的视觉表现

2016-03-02    113'40''

主播: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333 17

介绍:
语言文字游戏的视觉表现 《语言亭》展览公共教育项目 嘉宾:白谦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时间:2月28日 19:00 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F影像厅 ▍关于讲座 语言文字游戏作品是对汉字、汉语言的形、音、义的灵活运用所创作出来的艺术佳作,其辞趣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声音和形貌的灵活运用造成的修辞效果。本讲座邀请著名艺术史家、书法家白谦慎教授,趣谈中国古代绘画中的谐音双关语绘画和书法中书写异体字的时尚,并讨论它们和当代艺术创作的关系。 中国的语言文字游戏源远流长,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游戏文化。其中和视觉文化相关的语言文字游戏也相当多。有的是把文字排成某种视觉形象,如郑板桥写过《盘中诗》,将一首诗写成圆盘的样子,从中间开始一点点往外读,打破一般常规,将诗歌直接与形象结合起来。 汉字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同音字特别多,所以谐音双关语很多,有很多艺术形象。比如,过年要吃鱼,寓意“年年有余”利用谐声来取得一种吉祥的意思。严格来讲这也是一种文字游戏,是比较简单的文字游戏。 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南宋的画《三元得路》,也是一张有双关语的吉祥图。此画取画的主题“三猿得鹭”的谐音,涉及了四个谐音,就比较复杂了。 另一方面,使用怪字的传统在中国也没有断过,在六朝就有,有的是书写不规范,有的是存心标新立异,只是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格外兴盛。康熙年间还有艺术家玩异体字,但玩得更注重文化深度了。 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始,艺术中的文字游戏进入更多探索。浙江海宁的沈红茶先生,以甲骨文作画,香港的丁衍庸用象形文字画油画,上海画家卢辅圣喜用异体字为画题款,白谦慎本人在北大读书时,也造过一些汉字。在当代艺术领域,谷文达和徐冰等也都有一些不可辨认的“文字”的作品,如谷文达的《联合国》和徐冰的《天书》。徐冰还发明了可以识读的方块英文,把拉丁字母演变为中文的偏旁,按照中国的造字方法组合成方块字。文字游戏的传统还在续写着当代的篇章。 ▍关于嘉宾 白谦慎(1955-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留校任教。1986年赴美读博,后师从中国艺术史领域的泰斗班宗华教授,获耶鲁大学博士,曾长期执教于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他发表了大量关于书法、篆刻、金石学以及绘画方面的中英论文,产生了广泛影响,多次荣获美国重要学术研究奖,他的学术专著《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是近20年来中国艺术史领域的学术名著之一。目前他正在研究晚清官员、学者吴大澂的政治、文化与艺术活动。同时,白谦慎教授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