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古城街巷院落(十六):钟楼  赵佃玺老师著  香茗诵

原创|古城街巷院落(十六):钟楼 赵佃玺老师著 香茗诵

2018-01-19    08'22''

主播: 播 客 香 茗

118 2

介绍:
钟楼 钟楼是大同西城标志性的建筑,60多年前还屹立在大西街的中央,今天却成了大同人的一种记忆。好在现在复建了钟楼,多少也给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景点。钟楼坐落在大同城内清远街中部。清远街,过去叫大西街,最早这条街还叫成钟楼街。钟楼创建于明代景泰四(1453),当年建钟楼时,因为明英宗朱祁镇被北方少数民族瓦刺俘虏。兵部尚书于谦经常来大同巡察,他登上了城墙的西北角镇楼时,看到城内百姓受到瓦剌侵扰后秩序混乱,早晨无法按时起床市,夜晚不能定时归宿睡觉,于是决定建一座钟楼。利用“晨钟暮鼓”的方式,提醒人们早出晚归。钟楼建起后,商家早早开门,农人荷锄种田,士兵早操出列,做工者一私塾坊也有了一定的秩序。钟楼在清朝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行了一次大的重建。民国初年,又建起了围墙一圈。钟楼是一座四檐出飞的三层方形楼阁。琉璃瓦顶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烂,每 层由12根大红柱子支撑,斗拱叠入叠出,美丽的风铃在晚风中摇曳,一群群飞燕在周围盘旋…… 大同的钟楼,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应该被抹去。钟楼与当时的城内三楼---鼓楼、太平楼、魁星楼遥相呼应,与西门城楼、东门城楼、东关迎恩门形成了“四点一线”,是中国古建《周易》八卦说的实践,是明清王城、边城、镇城、府城的典型范例。 钟楼的大钟为生铁铸造,是由众多商家和群众集资而铸的。当时为了给大钟定音,请了许多懂音律的师傅,经过反复试验,终将大钟铸出。这口大钟音色优美且声音洪亮,敲起来声音全城回荡。这口大钟高2.12米,厚0.1米,口径1.3米,重万斤(明制一斤约现在六两),但实际重量为9999斤,为什么这样呢?原来是因为这个钟铸造后,工人们打磨了一番,损失了一斤的材料,所以才是9999斤的重量,这个钟是为了大同城报时而用,每到清晨,那嘹亮的钟声便回荡在大同城的上空,与夜晚鼓楼的敲击声形成了大同特有的“晨钟暮鼓”。  遗憾的是这个晨钟在1952年被取消后,哑喑了二十多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建起了大同邮电大楼,才又响起了计时钟声。好在现在古城正在复建钟楼,不久,它又会响起嘹亮的敲钟声。可以想象,每当它敲起“紧七慢八两排子,不紧不慢三锤子”,一共打起四十八下,人们心中又会回荡起那个水远怀念的过去。 钟楼下面为四门通行,20世纪30年代为保护它,拆去了周围的一些房子,用围墙把它圈了起来。之后它的周围便形成了一个热闹的商业圈。东边的“永盛店”由于昭君的暂留以及柳公权题写的“琵琶老店”而吸引了许多游人;西边的“稻米店”和“苏家大门”成为大同南方客商的贸易中心;北边的“总镇署”和“八棵槐”又为它增添了无数美景:南边的院巷“铜匠街”时常发出“叮叮咚咚”的铜器敲击声;还有西北角的“大同宾馆”是大同第一座对外友好宾馆,四大名旦的程砚秋和荀慧生曾在这里居住。 在北面还有当时的“乱衙门”,所谓乱衙门,是清朝初年姜瓖叛乱被多尔衮镇压后,他的衙门被掘地三尺,人称乱衙门,这个乱衙门被填平后,成为了一个活动场所。当年大同剧场和电影院便创建在这里。第一个剧院叫大同北戏院,也称俱乐部,20世纪40年代名歌手李香兰在这里演唱了她的成名作《夜来香》。这里的第一个电影院叫大同电影院,经常演的电影有《马路天使》《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电影明星白杨、周璇、于洋等人的照片尽在这里展现,难忘的乱衙门是大同的“天桥”,这里发生了一幕幕有趣的故事。 过去,大同的城门要朝开晚关。早晨开门,全凭钟楼的大钟发号施令。你瞧那一开城门之际,城外的农民便推着小车,赶着毛驴、骆驼向钟楼周围涌来,许多小商小贩也开始在这里摆摊设点。这里有卖大饼、麻叶、枣糕、粉汤、桃仁皮糖、五香大豆以及攉杏干子的,一些有老大同特色的小吃在这里竞展风采。午夜万赖俱寂时,钟楼的大钟又柔和地敲起夜钟,与夜钟声和着的是那街巷的清脆的梆子声,告诉百姓平安无事,安静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