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胎画珐琅彩绘仕女图
画作赏析:琵琶老店藏品“玻璃胎画珐琅彩绘仕女图”是一幅适用于房间装饰的挂屏画作。挂屏呈长方形制,外框以实木制,屏心玻璃质地平整,内以珐琅彩绘仕女图。画中书桌上摆放一叠书卷,一位面容清雅秀丽的仕女倚坐书桌旁,一手持书,神情悠闲、专注致志。仕女身着绫罗锦衣,金饰玉佩,颇显优雅高贵之气质。
仕女图亦称“仕女画”,是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绘画。明清是仕女图的发展时期,清代仕女图尤为盛行。此作绘画技法与传统中国水墨画法不同,明显受到西方油画技法的影响,注重人物表情与肌理的刻划,十分写实。整器画工精细,施彩亮丽,颇具西洋人物画风采,极具立体之感,不可多得。
玻璃胎画珐琅彩绘的原理
玻璃胎画珐琅彩绘是以玻璃为胎体,以画珐琅工艺进行装饰的复合工艺。始于康熙朝,雍正、乾隆达到兴盛期。其章法严整,具有中国画的意趣。珐琅彩是用珐琅质调制的一种彩料,其化学组成与我国的传统彩料有着明显的不同。珐琅彩的突出特点是绘画时用什么颜色,制成后还是什么颜色,而且施彩较薄,看起来有凹凸感,颜色发色稳定,便于绘制精细的纹饰。画面立体感强,色彩瑰丽,长期保存色泽如新。
玻璃画的历史渊源
玻璃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是受西方绘画形式影响而出现的艺术品种。据专家考证,玻璃画历史可上溯到古埃及的着色玻璃。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捷克等国家,几乎全为宗教性民间画,常作为小型的圣画像,为家庭供奉的礼拜对象。清代乾隆年间,由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带入中国。当时,玻璃画在清代社会非常流行,价格也十分昂贵,不但原框都是木质的,具有中国特色,而且首选金丝楠木等极其贵重的木材。在17-18世纪时其珍贵堪比稀世珍宝,只有皇宫才有实力使用,往往被作为皇帝后宫建筑的构建进行展示。
玻璃画绘制方式独特
玻璃画通常是在玻璃上用油彩、水粉、国画颜料等绘制的图画,制作人员按设计好的图案,在玻璃背面作画,利用玻璃的透明性,在着彩的另一面观赏。用镜框镶嵌,装饰趣味浓郁,主要用于室内装饰,和挂屏的内画艺术有着异曲同工的特点。
画玻璃画最难的技巧就是着色,观众最前面看到的色彩是要最后涂的,所以是反过来涂色。色彩越丰富,技巧越艰难,就像女人化妆打粉底,到皮肤的红晕、脸的红晕,需要按步骤一步一步来。而玻璃画恰恰相反,必须得反着来,其复杂性可想而知。同时,由于玻璃所上的颜色不容易干透,比传统的古典油画还要慢,而干透后才可以上第二遍颜色,因此要等上两三天,干了再来一遍,层次越多的,作画时间越漫长。普普通通的一件作品,可能就需要画家画上几个月甚至半年。此外,要想保持非常好的玻璃画的色彩效果,玻璃的质地一定要非常薄才行,厚了效果出不来。
低调奢华的玻璃画,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2007年伦敦苏富比举行老玻璃画专场拍卖会,其中一对描绘清代富贵人家生活场景的老玻璃画,配有精美的镜框,成交价达18万英镑。目前,国内存世的玻璃画也只有1000多件,大部分都流失到国外了。中央美院馆藏的玻璃画有30余件作品,基本品相良好、制作精良。
玻璃画在中国的普及流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玻璃画从皇家独有逐渐流行于大贵族之间,初始主要作为宫廷贵族耀身份、财富的“炫富”手段,放置于厅堂里。后来,玻璃画又发展为“春宫画”,一种格调非常高雅的艺术品。作品中的女子身着半透明的纱衣,神态含蓄、优雅、低调,欲盖弥彰、羞羞答答,以一种中庸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女性的魅力。
再后来玻璃画流入民间,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中。先是作为相亲时的照片和女方的嫁妆或陪嫁,随女方一起带走,由新娘收藏保管。慢慢一些有钱人家将其改良为风景、花鸟和吉祥如意图案画,并演变成四扇屏、六扇屏挂在厅堂之中。也有人家在婚寿庆典、商店开张志禧,将玻璃画作为贺礼。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玻璃画经历了从皇宫到贵族直至普及到平民百姓家中,其过程是漫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