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茗诵读||《红色华润•商业传奇》七、华润的“芯”路历程   偶遇

香茗诵读||《红色华润•商业传奇》七、华润的“芯”路历程 偶遇

2021-12-24    22'01''

主播: 播 客 香 茗

296 5

介绍:
《红色华润•商业传奇》 作者:偶遇 华润的“芯”路历程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过,“人类所有的力量,都只是耐心加上时间的混合。所谓强者是既有意志,又能等待时机”。华润苦心孤诣30多年建立了微电子产品生产、系统应用与技术研发体系,承载了华润的科技梦想,为推动我国微电子产业进步作出了贡献。本期探讨四个问题:一是微电子、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是什么?二是靠外贸起家的华润为什么会早早涉足前瞻性如此强的产业?三是华润微电子是如何发展的?四是华润微电子在行业内处于什么地位。 一、什么是微电子 以下600字涉及微电子、集成电路、半导体、芯片、晶圆的区别联系,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略过,不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微电子,指超小型化和微型化的电子电路和电子系统,其核心是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指封装在一起组成一个电子电路或电子系统,并实现特定功能的多种元器件及导线的组合。 制作集成电路的材料是半导体。上个世纪的人曾经把小型收音机叫做半导体,久而久之,以为半导体就是收音机,那实在是大谬。收音机是半导体的初级应用而已,而今但凡与自动化、智能化沾点边的东西都离不开半导体。 半导体是指常温下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并且导电性可控的材料,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有硅、锗、砷化镓等,其中硅应用最多。世界著名高新产业区——美国“硅谷”,正是最早研究和生产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的地方。芯片则是刻在半导体晶圆上的微型“集成电路”产品,承担着运算和存储的功能,从电视、电脑、手机到汽车,只要涉及电信号传输、处理、存储的设备都需要芯片。 晶圆衬底指制作半导体集成电路所用的硅晶片,由于其形状近似圆形,故称为晶圆,其规格一般用“直径6英寸、8英寸、12英寸”等描述。随着晶圆尺寸不断增大,出芯率随之增高,规模效益提升,工艺精密程度提高,生产设备和制造工艺也不断升级换代。 半导体器件分为集成电路和分立器件,由于分立器件所占份额相对较小,所以作为外行,我们可以将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划等号:半导体是材料,集成电路是电子器件部件,晶圆衬底是底板,芯片是集成电路封装以后的成品。集成电路侧重电路的设计和布局布线,而芯片更强调电路的集成、生产和封装,所以,半导体行业也称为集成电路行业、芯片行业。半导体之于集成电路,就像乐高积木之于拼好的房子;晶圆衬底和集成电路可以比作地基和楼房;芯片则好似地产商出售的一座座楼盘。而微电子则是对集成电路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统称,带有学术、技术和产业色彩。 这些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和领域,通过晶体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及布线将逻辑运算物理化。这个领域是人工智能的核心,人类科技巅峰之一,被誉为“现代工业粮食”,堪称“国之重器”,也是美利坚打压我们的关键,“卡脖子”技术的要害。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从1965年河北半导体研究所研制出DTL型数字电路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目前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集成电路市场。近年来,虽然芯片的国产化率在提升,但制造芯片的核心装备——高端光刻机等制造能力不足,所需关键材料和部分零部件仍依靠进口,科技创新道阻且长,但我们相信“中国芯”必将崛起。 二、责无旁贷,舍我其谁? 面对科技浪潮与产业变革,作为一家传统产业为主的多元化企业,华润在既无技术又无人才优势的情况下,为什么会早早进入微电子产业?历史地看,这是国家需要、市场形势以及自身转型三个因素共同促成的。自动化、信息化、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各种应用,其核心部件都是芯片。华润的决策者很早就意识到,中国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必然需要微电子。基于对微电子战略价值的认识,上世纪80年代,华润成立了香港第一家半导体企业——华科电子有限公司,踏上了在微电子行业艰难求索的漫漫征途。 很长时间里我国微电子产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直到20世纪末还仅限于3英寸、4英寸晶圆生产线,6英寸生产线屈指可数,时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曾总结“中国信息产业缺芯少魂”。世纪之交,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科技浪潮来临,移动通信、数字化家电、IC卡等新产品层出不穷,半导体市场如火如荼。2000年6月,***颁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这是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同年,华润成立了微电子控股有限公司,将其定位为发展高科技业务的主要平台,并借壳上市。 华润前董事长傅育宁在《直面“缺芯少魂”,华润要以振兴民族微电子产业为己任》的文章中表示,华润是国内最早进入微电子产业的大型国有企业之一,在国家微电子产业发展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时代把这份重任和机遇给了华润,华润就责无旁贷,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实现商业和社会的双重价值,作出央企应有的贡献。 随着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集成电路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识,特别是中美博弈加剧,更使芯片家喻户晓。但在多数人还不知道芯片为何物时,华润、华为这样的先行企业就开始布局微电子产业,不禁让人肃然起敬,佩服他们的眼光、胆识和魄力。微电子产业投资大、周期长、技术含量高,涉足集成电路、半导体业务的企业不少,但苦心孤诣、坚持到底的寥寥无几。华为、华润持续投入微电子产业,为我国电子信息领域“强芯铸魂”,体现了“华”字企业的担当。 三、华润的微电子之路 靠贸易起家的华润,如何在陌生的微电子领域做的风生水起呢?华润最突出的优势有两个:一是资本优势,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二是战略能力,即对微电子行业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和发现并购对象实施并购的战略实施能力。 上世纪80年代,华润与港企科苑公司成立合资企业华科电子有限公司,建立了我国首条4英寸晶圆生产线。1988年,华润全面接收华科电子的资产和债务,开启了独资控股经营微电子业务的历程。华润在香港试水微电子行业、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卓越的战略能力,运用产业与资本的两手,通过上市、退市、吸收合并、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等多种手段,进行并购扩张。华润励致、华润微电子股份、上华科技等都曾经成为其运作平台。 华润微电子披荆斩棘,大举并购,先后整合华科电子、中国华晶、上华科技、中航(重庆)微电子等。这体现了资本投资公司的特点:一是收购服务于战略,突出战略意图,选取行业内的优势企业或“潜力股”,增强产业能力;二是选择合适的并购时机,常在行业不景气或并购对象面临困境时实施;三是不追求短期商业利益,而是追加投资,进行技术改造升级。通过大量卓有成效的并购,华润微电子成为我国十大半导体企业之一,中国规模最大的功率器件企业,晶圆制造进入国内前三。 2002年,华润收购中国华晶电子集团,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具有完整产业链的综合性微电子企业。华晶曾经是电子工业部所属骨干企业,一度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芯片生产基地;1997年,华晶建成了国内第一条6英寸芯片生产线(号称908工程),被誉为“中国微电子产业的黄埔军校”。 当时华晶正在寻找一个好“婆家”,千里姻缘一线牵,共同的信念和使命,把华润和华晶两个原本相隔遥远的企业聚到一起。并购完成以后,华润微电子对华晶原有的生产线和动力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投资建设了6英寸、8英寸芯片生产线。 2006年,华润励致收购上华科技,进入晶圆代工领域。2007年,投资100亿元在无锡建设8英寸晶圆生产线,是华润当时批准的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也是当时国内唯一的完全依靠自有资金、技术而兴建的高技术水准生产线,该项目的建成投产仅用了2年时间。 2017年,华润收购中航微电子(重庆),是国内微电子产业关键要素(8英寸晶圆生产线)跨地域整合。近两年,华润微电子投资100亿元,在重庆建设国内首条12英寸功率半导体晶圆生产线,进军工业控制和汽车电子等高端市场,打造中国最大的功率半导体产业基地。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耕耘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耐得住低潮,顶得住压力。当初眼光再好,如果中途意志不坚,等于无用。华润承受了微电子连续多年的亏损,但丝毫没有影响对微电子业务的信心。经过不懈努力,华润微电子终于走出困境,跨过中低端门槛,跻身世界主流微电子行列。 四、江湖地位 IDM全产业链模式。华润微电子的显著特点是采用IDM模式运营,拥有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相比多数企业专注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或封装测试中的某一环节,华润微电子立志打造中国最强的IDM模式微电子企业,不断巩固提升自身行业地位。 两大业务板块相得益彰。华润微电子旗下业务可分为产品与方案、制造与服务两大板块。其中,产品与方案业务聚焦于功率半导体、智能传感器、智能控制领域的设计与制造,拥有国内最全面的功率器件产品线;制造与服务业务主要是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掩模制造等,晶圆特色制造工艺技术居国内领先地位。 “凝芯聚力”功率半导体。华润微电子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的功率半导体产业基地。功率半导体是半导体行业的一个细分领域,也称为电力电子领域的CPU,是电子装置电能转换与电路控制的核心器件,几乎所有用电的地方都要用到功率半导体。业内人士认为,在功率半导体的研发制造方面,我国芯片企业正处于实现规模突破、进入到世界第一方阵的大好时机。华润微电子抓住这一黄金机遇期,努力打造百亿级功率半导体企业,向全球功率半导体第一阵营迈进。 晶圆制造服务能力国内领先。华润微电子拥有中国领先的晶圆制造服务能力。通过持续研发创新,华润微电子形成了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竞争优势。华润微电子专注于提供特色化与定制化晶圆制造服务,在消费电子、工业控制、新能源、汽车电子、物联网、智能电网等领域,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工艺平台解决方案。 规模效应逐步凸显。规模效应有效地降低了产品单位成本。近年来,受益于半导体行业快速发展,华润微电子产品销量和服务规模不断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增加,销售收入不断增长,加之内部协同效应增大、固定资产折旧下降,收入增长明显快于成本增长,产品单位成本有效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