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南方地区的代表农作物是水稻,在北方则是谷子。在距今六千多年前,黄河流域一带已经大量种植谷子了。
这是在北方田间地头最常见到的狗尾草,也叫莠,它的植株形态和谷子十分类似,在刚长出来的时候和谷子的幼苗很难区分,所以一直就有“良莠不分”的说法。狗尾草在亚洲地区有广泛的分布,我国黄河流域尤多,我们的祖先最早把野生狗尾草作为饲料种植,以后逐步驯化为栽培谷子的最早类型。
在我国古代农业中,谷子居于首要地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有很多关于谷子的记载,当时的谷子又名粟,泛称禾,夏朝和商朝也被称为“粟文化”的王朝。
在两千多年前的著名农书《氾sì胜之书》里谷子被列为五谷之首。公元6世纪,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里,谷子仍排在五谷之首,直到明代以后,由于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玉米、甘薯的引入,谷子的种植才相对减少,但是,谷子在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活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1976年,考古人员在太行山东麓,南洺河北岸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发现了数量众多的远古生产生活工具,翻地用的石铲,收割农作物的石镰,加工谷物的石磨盘、石磨棒,考古学家们通过碳14测定,其年代为距今七千四百年左右,其时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在随后的发掘中,陆续出土的粮窖震惊了世界。这里发现的粟比过去所有遗址曾经发现的加起来都多,在发掘的7400平方米的遗址范围内,共发现窖穴548个,其中有80个粮食窖穴里面还有粮食遗存物,以粟和黍为主,当然它们都早已碳化,已经成为皮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