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世代相传大禹治水的故事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然而这些事件发生在没有文字的时代,有学者怀疑它们只是神话传说而已,而这样的怀疑并不是空穴来风,关于大禹以及大禹治水,最早最权威的文献记载出现在《尚书》中,《尚书》是中国流传至今历史最为久远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内容出自商周史官之手,但《尚书》曾多次失传,等重新找到后便有了古今真伪的纷争。《史记·夏本纪》中关于大禹的记载便是引自《尚书》,记载了大禹划定九州、治理山川等功绩,疑问由此而生。《史记·夏本纪》中关于大禹的记载是否可靠,大禹治水是否真实,大禹是否真有其人,乃至于人们开始怀疑传说中大禹所奠基的夏王朝是否直正存在。
王巍:文献记载当中成书年代越早的文献对夏代的记述是很简单的,但成书比较晚的一些文献却反而记载的比较详尽,所以就提出是层累的这种历史,就是说他们认为简单来说这个记载是不可靠的。
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记载的真实性又无法得到考证,考古发现成为打开夏朝迷踪有效的途径,然而,将近四千年的漫长岁月,随着风雨的侵蚀,王朝的频繁更替,夏朝的遗迹早已坍塌殆尽,同样是考古研究最难以寻觅的历史谜题。赵海涛,是现今二里头考古工作站领队,从2006年至今,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将近十年。位于河南省偃师市郊的二里头,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吸引了大量考古学者的注意,考古学家徐旭生经过实地考察后断言,眼前的这处遗址,在当时确为一大都会,从而拉开了从考古学上探索夏朝文化的序幕。经过数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一个沉睡数千年的夏王朝之谜,开始慢慢地浮现在世人的眼前。
王巍:二里头遗址规模比较大,1959年发现以来,我们研究所马上组队开始发掘,应该到2014年是五十五周年,最重要的是它跟文献记载的夏族活动的中心区域是吻合的,就位于洛阳的这个盆地,所以呢我们考古学界吧,基本上认定它应该是夏代后期的都城。
二里头遗址总面积将近九平方千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二里头遗址的发掘面积进一步扩大,成果层出不穷,2004年,考古学家在原有的2号宫殿基址下面,发掘出了一座时代更早,规模更大,结构更为复杂的大型建筑基址,这也将中国宫城最早年代提前了一百多年,二里头遗址所发现的宫殿基座,是中国目前被确认的最早宫城建筑,经测量得出,夯土基质约合土立方为两万立方米,合计挖土运土夯筑等工序,依据当时所用的木石工具,总用工不下8万,整个宫殿的主体工程建造落成最少需要三至四年时间,非帝王谁又能建造出如此宏大的宫殿,考古学家根据遗址出土的文物特征判断,它应是一处夏代的都城遗址。方正规矩的宫城和具有中轴线规划的建筑基址群,开辟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无论是在西安的汉唐都城宫殿遗址,还是迄今保留最为完整的北京故宫,我们都能发现它们与二里头相似的宫殿建筑机制,二里头宫殿无疑是它们的祖先,其基因一脉相承,正是它们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对建筑的审美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