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集夏王朝觅踪4

第六集夏王朝觅踪4

2021-03-02    06'26''

主播: 🙆竹馨

101 0

介绍:
进入冬季,二里头考古工作者正在将这一年所发掘的文物整理备案。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夏朝先民生活与文化的基因和密码。 赵海涛:这里边是一些陶制的网坠,有这种椭圆形中间有孔的,还有这种长方体,这个网坠发现的也比较多,当时渔猎占有很大的比重,还有这种可能是一个陶刀,陶镰或者是,可能像是一个陶镰。 王巍:我们可以看到二里头这个时期,夏代后期,农业有显著的发展,这个农作物的种类不仅有粟和黍,而且还有稻,然后还这个有数量比较少的小麦乃至大豆,所以五谷在夏代已经形成了,而且它的农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有一些人可以脱离农业去从事手工业的制作,然后去从事管理。 二里头考古工作站中存放的数以千计的夏代手工业器物,正是这些器物成为解开夏朝社会分工的重要证据。在考古学工作者们眼中,这些古老的器物似乎能够讲述夏代的生活生产情况,随着夏代国家机制的产生,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建立,与之前的尧舜禹时期相比,夏朝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劳动力更加集中,农业的发展,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专门从事生产工具制造的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身怀技艺的女匠男工,或是纺织,或是制陶冶金,这些出土的手工业制品,其做工之精致,造型之精美,让后世的人们为之惊叹不已,夕阳笼罩下的二里头,历史的悠远与厚重,在这片其貌不扬的土地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虽已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今天我们依旧能感受到各行各业能工巧匠们在此挥汗如雨的场景。   在二里头出土的众多文物当中,陶器的数量最为庞大,更让考古工作者惊喜的是在部分陶器上发现的刻符,它们形态各异,频繁地出现在各式的陶器上端,不禁让考古学家对中国古文字产生了更新的探索之路,文字对于人类的意义非同寻常,它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分水岭,无论是考古专家,古文字专家,还是历史学者,人们对文字的起源的探索从未停止,很多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然而,眼前这些陶器上的刻符显然比甲骨文更加古老,很多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所出土的这些刻符,很可能是比甲骨文更早的中国文字,与后来的商代甲骨文也有着极大的渊源关系,由于陶文仅仅是以单个的形式出现在夏陶之上,以至于人们无法清晰地理解它的意思,对于夏朝是否已经出现了中国早期文字,专家们也只都是见仁见智,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 关于夏朝文字是否出现至今仍存在着巨大的争议,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距离二里头遗址数千公里以外的贵州省荔波县,一个神秘的少数民族竟一直传承着与夏朝陶纹极其相似的文字。水族,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少数拥有自己的文字的民族之一,在水族两千五百多个单字中,大部分为异体字,由水书先生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水族文字被称为水书,一直用来记载水族的天文、地理、历史、宗教、民俗等各个方面,水族百姓也会将水书作为谏言和祝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绣制在水族的各种饰品和服饰当中。在现存的水书文字中,水书先生已发现多个与夏陶符号完全相同的文字,他们甚至可以大致解读二里头陶文的含义,这也提供了寻找夏朝文字的另一种可能。  蒙熙林:像这个凶,凶按我们水话翻译成汉语的话,它就叫做兴旺发达的意思,跟我们现在呢,现在就像这个大门上写个福字,什么福到来啊,吉祥如意啊,估计我分析这个符号啊都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