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之四端
学习,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项基本行为。 一个人在其生命历程中有四个方面需要学习,依次为为学、做人、做事、生活。 为学 为学,顾名思义,就是做学问。 加工一部机器,需要先摸清它背后的原理、结构、功能以及加工程序等,做一项工程,也需要先了解工程背后的财务程序及人事关联,培养一个孩子更需要先有对人的成长成才规律的基本认识...... 所有这些形而上的东西我们把它统称为学问。 可以说,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我们所能感受和想象到的每一个方面的背后都有无尽的学问。 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看起来是对矛盾。 其实不然,生命的有限性正好是个性选择的自然依据,我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成长和生活需求在学问的方向上做一些个性化的选择。 但是,无论我们做何种选择,我们都不可能跳出首先是一个人,还要做一些事,尽可能按自己的想法活下去这几个现实。 这样看起来,做人的学问、做事的学问、生活的学问就不是我们要不要选择的问题,而是人生的必修课。 当然,这样的理解完全是出于希望把一个个未成年的孩子领到以学问为基础的生活道路上来,我们也可以选择跟着本能走跟着感觉走的生活方式。 做人 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那么多的人在我们眼前晃来晃去,我们自己也以人的形象在别人的眼前晃来晃去。这只是我们感受到的物理意义上的人。 站在教育的角度看,观察和思考的重点应该是精神意义上的人。 我们常欣赏人的优秀、出色等方面,剖析起来不难发现,不管是以哪一种方式在哪一方面表现出的出色和优秀,都不是指他的物理层面,换句话说,我们一般不会说一个人长得优秀长得出色,而是指他的精神层面。 物理意义上的人的生命是父母亲给的,精神意义上的生命将会以哪一种方式形成什么样的状态并以什么形式展开就和自己的选择、努力有关了,而且如果自己不做选择又不去努力的话,就已经脱离了哲学上人的范畴而属于物的层次了,因为反思和自主是构成人的基本品质因素。 所以说,做精神意义上的人的学问是在一个孩子学会面对学问的过程中优先而且要始终面对的学问。 至于做人的选择和学习的方式,我们将会在另外的篇目讨论。 做事 “活下去”是生于天地之间的人的一种本能欲望,这种其它动物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为满足这一本能性也是基础性的需要,我们必然会面对一系列非做不行的事,这和我们愿不愿意没有关系,除非你结束了“活下去”这一本能欲望。 同时,人又是活在群体中的一种生命,当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别人(父母、亲友、社会他人等)的劳动付出时,就自然会想到自己也该有所担当,否则就有问心有愧之感,毕竟老天爷给每个人都安装了“良知”这一初始程序。 人和其它动物很重要的一个区别是不仅要活下去,而且还要活出质量,追求梦想......这样,一系列更有难度和挑战性的事便摆在眼前。 当然,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都知道,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曾经遇到过多少次意料之外的突发性事件让我们大伤脑筋,不得而知。 总之,人生遇事是必然的,我们可以选择放弃,却不能选择逃避。 生活 如果说在为学、做人、做事的过程中找到的更多的是成就感和荣誉感的话,那人生的幸福感应该蕴藏在人时时刻刻的生活之中。 能否找得到呢?这要看人在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修为了。 初看起来,生活的纷乱无章和不可预测的随机细节会不可避免的让刚步入生活的青年产生晕的感觉。 这种感觉也许正是上苍刻意安排的一次提醒,让咱意识到生活是一个需要长期学习思考的方面。 跟着感觉走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妥,只是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本能式的感觉常常会把人引向困惑甚至引向灾难。 生活状态的好与坏取决于生命状态的好与坏,而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又是构成生命状态的主要因素。 生活观念的更新和生活方式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学习和思考。 为学、做人、做事最后都要在人的生活上得以体现,人生三万六千五百日,日日都在生活中,生活的和谐是生命和谐的起点也是一切和谐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