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只因有你》
作者: 张琳 播音:亦文
有人说,写作是一场孤独的心灵旅行;有人说,文学是一场人的狂欢、文字是一个人的孤单,也有人说文字是一种情结、文学是一场宿命;而文字和文学对于我,犹如一个梦,我在梦里千回百转、依恋追寻……
佛说前世500年的回眸,才能修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而我们,鲁迅文学院国土资源文学班的62位学员,翻云贵乌蒙、越秦岭黄河、走三晋长江、跨长城中原,不同地方齐聚泰山脚下,这又需要多少个500年的瞩望和顾盼呢?静静地守候着一个个缥缈的身影,在高山峡谷千山万水的后面,在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苍穹大地之间,在56个民族、14亿人群之中,在岁月长河漫漫似水的流年深处,我们走在了一起……
“生活就是一艘忙忙碌碌的船,装下货物再卸下货物的船,需要漫长的海岸线,需要不同的港湾。而写作是根植于生活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有怎样的宽度,写作就有怎样的广度”这是贾志红同学在开学时的发言,她在寻找她生命中写作的海岸线。而魏彩琼同学在毕业时发言说“年复一年,文字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占领我的精神世界,让我在一次次受伤与治愈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成长。一些感动人心的细节,一些刻骨铭心的记忆,一些口口相传的故事,就成了我写作的素材。不管它们会成为心灵鸡汤,还是穿肠毒药,我在不停的书写中,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陈国栋主席说“写作创作要深入火热的生活,做到身入、心入、情入。每一个人,都是在人民之中、群众之中,真正做到胸中有大义,心中有人民,肩上有责任。从群众中、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找到创作灵感,发现真善美,写出感人肺腑故事”。是啊,谢有顺老师说文字要从俗世中来,到灵魂中去。叶广芩老师说把人做熟了,文字就熟了。
短暂的鲁院学习和生活,圆了我埋藏多年的文学梦,打动了我固有的心结,几乎在每一天、每一次课程,每一次分享,都创造着人性真情的光华和灿烂,都奇迹般上演着很多的感动。名家和大师们的授课与互动,像穿透雾霾的阳光,清晰地看到久违的蓝天和白云,让我萦绕在心头多年的困惑,在一节轻松愉悦的课堂里风消云散,抑或无意间一针见血一语道破,对如何坚守好自己写作的一亩三分地有了更多的思量。
许久了,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尤其步入不惑之后,就自然轻易不会再有太多的感动。不论是在生活、工作还是学习中,都会在有意或无意识中将情感悄然的收敛抑或包裹。除非在自己文字的情感里哭得稀里哗啦,但是,从同学的开班发言,以及毕业话语中,我分明看到那么多同学红红的眼睛和湿润的脸颊。同组同学的第一次谈心,就是那样坦诚,撕开久违的盔甲,文字与文学在同学面前没有伪装,只有赤裸裸。成都妹子熊宴对写作的坚守和形象的蜕变;陈蕙卿左手教鞭右手键盘,6年时间写出了160余万字《家园》;地二代张昱煜的《己心温暖》浸透满满的地学人文情怀;邻家小女子贾志红说走就走的西非之行,沉浸在自己文学情境里不能自拔,泪水哭坏好几个键盘,还要执意去寻找曲折的海岸线;省满意公务员县国土资源局“一把手”黄俊,坚信手中的文字是有态度的,笔下的文学是温暖的,工作之余常常在深夜里抒发自己的文学情怀;青海张柯平说作家是天生负债而来的一拨人,得有一股子倔强,要强忍折磨,抒写人间之痛,话语间透露着西北汉子的坚毅与豪迈;中原“代言人”三句话组长王星,身板笔挺、文字丰满;含蓄内敛话语不多,能把散文写成唯美如画的河北帅哥张海峰;文字和身材一样丰满、画像神似、评论如潮的学者型陈华文;好客山东吴文峰大哥镜头掠过,美女帅哥齐声尖叫……一切的一切都犹如昨天,就这样时刻被感动着。
开学报到那晚,一阵暴雨洗去了泰安城多天来的烦躁和闷热,不远处的泰山愈加伟岸和挺拔,道路两旁的泰山松分外青绿和苍翠。毕业典礼后当同学们陆陆续续走出培训基地,挥手告别时,天空再次淅淅沥沥下起细雨,风也多情、雨也柔情,泰山不想说告别、同学不愿说离别,道路旁的泰山石静静矗立,像每个人都怀着的希望,和握紧的心事。伴着我们的陆续离去,沉淀出岁月的光华,留下太多的真情和太多的感动。无论在天南海北、亦或戈壁西域,国土情怀、鲁院情深,我们始终秉承从大地中来,到文字中去,到灵魂中去。
我不清楚,一棵树要站多久才能成为一棵树?一只鸟要飞多高,才能最终抵达一只鸟的高度?但我知道,时光静寂,岁月轻柔,怀揣一颗素心,走过流年风雨,季节悄然带走最美的年华,岁月无声变换了青春的容颜,蓦然回首,终有一些过往感动的莹亮、一些日子浸染的情愫、一些岁月敲打的故事,萦绕在心底记忆深处,让感动常在,让生命更加精彩!
作者简介:
张琳,安徽濉溪人,1976年出生在皖北农村,,2011年部队转业到普洱, 90年代末开始创作,写感情、叙友情、赞兵情、抒爱情、念亲情,感悟工作、领悟感情、觉悟社会、省悟人生。近年来发表各类新闻、文学作品300余篇,散见于《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水利报》、《中国三峡工程报》、《河北日报》、《河北电力报》、《内蒙古商报》、《呼和浩特日报》、《通辽日报》、《湖北电力报》、《三峡晚报》、《云南法制报》、《云南经济日报》、《关雎爱情诗刊》、《普洱日报》以及《太阳河》、《云南国土》、《思路与发展》、《茶城》、《回归》、《霍林河》等媒体,多篇作品获奖,出版个人文学作品集《留恋这身绿》。为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国土资源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普洱市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普洱市国土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