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收听,期待你对本期节目的评论留言哦~
大秦之腔
文/赵锐
【一】 悲歌绝唱
1300年前,正是大唐开元盛世,华清池畔的梨花园里在举办一场宫廷歌会,一位叫李龟年的乐师呈上了耗时数年谱写的歌乐《秦王破阵乐》。
曲调响起,起初深沉哀婉,继而慷慨激越,随着歌者一曲长啸,梨园内就消散了人声。整个华清池里,只有古筝时而刚健、时而凄楚,只有歌声时而悲怆、时而激昂。当击节之声渐行渐远,梨园已寂静无声,惟有满树梨花悄然飘落,映着琥珀杯上的幽幽光泽,觥酎还举在半空,听者已是满眼泪花。
自《秦王破阵乐》后,这一独特唱腔就被称作“秦王腔”,此后称作“秦腔”,一时兴盛全国。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中描述了李龟年四处参加歌会的盛况:“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可叹当时盛唐渐衰,李龟年正流落江南,只把一曲秦王腔唱得更加凄怨苦楚。终于在一次演唱了王维《伊川曲》后,当场昏厥,数日后郁郁而终。史载宴会上李龟年音调凄凉,令人伤情,座中无不下泪。此为绝唱。
秦腔的产生绝非李龟年个人的作为。但一个来自民间的艺人,借助梨园歌会使秦腔大悲大苦的唱腔进入宫廷,继而流传天下,当是功不可没。也许,现代秦腔的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正与一千多年前骊山脚下响彻梨园的腔调相仿。
悲苦人生、壮怀激烈,生于苦楚、死于悲怆,正是秦腔悲怨豪壮的气质。如同乐师李龟年的凄怆绝唱,唱的是人生悲情,而非梨花带雨。

【二】 击节而歌
击节而歌当是音律产生的原始形式。在没有发明乐器的时代,人类仰天长啸抒发情怀的时候,随手用石器、木器或骨器敲击出声响,寻找到一定的节奏来配合嗓音,便产生了最初的歌乐。所以有理由认为,越是原始古老的音乐形式,就越是更多地保留了打击乐。
在洪荒初辟时代,黄土高坡的崖畔、渭河南北的岸边,也应该长满了歪歪扭扭的枣树吧,如同现在关中农村房前屋后的歪枣,随处可见。但这种树木除了能长出一树青枣,几乎百无一用,做薪柴不易燃,做房梁形制差,做家具材质硬,惟有碰撞敲击的声响还悦耳动听。所以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这种唾手可得的材料作为秦腔的主打乐器广泛存在着。
不管那副枣木梆子产生于何时,秦腔却因为这副枣木梆子而被称作“梆子腔”,民间更是以声音特点形象地称之为“桄桄子”。这样咣咣的敲击声从几千年前氤氲传来,伴随着历史的尘埃一点点积淀在黄天厚土中,终于成就了中国最古老的剧种——秦腔。
无论是舞台大戏还是街头玩票,歌者的近侧,总会出现这样一些古拙的乐器:梆子、指板、手锣、板鼓、木鱼、碰铃,敲敲打打出一幕幕历史悲歌和人生大戏。直到秦腔进入宫廷,为上层社会认可和欣赏,才出现了二胡、琵琶、秦筝这些或高雅或外来的乐器。而此时,秦腔已经完全确立了中国戏曲鼻祖的地位。
还是那副枣木梆子,咣咣地敲打着,西去四川成为梆子,东去山西成为晋剧,去河南成为豫剧,去河北成为河北梆子。直至清朝乾隆年间,梆子声又响彻京城,与南方昆曲合作,衍生出了华夏国粹——京剧。
演化升华的是艺术,永远不变的却是梆子。如同渭河岸边萧瑟秋风里的枣树,兀立千年,就在等待着后世的击节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