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墓碑旁痛哭的人,看不到脚下盛开的花
恐惧是一种源自冲突的态度。你渴求某个而排斥另一个,恐惧就会出现。对死亡的恐惧很难被看清楚,其实它是对当下的排斥。从根本上看,恐惧死亡就是害怕“真正地”活着或渴望能活下去。
——阿玛斯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生命便开始了倒计时。我们或迟或早都将走入死亡之地,就像一朵花迟早会枯萎一样。可是花儿不会为必然发生的枯萎而烦恼,而我们总是为必然发生的死亡而焦虑——这种焦虑有时候如阴云笼罩在我们头顶,让我们忽略了生命本身的美好。
我们焦虑于死亡的必然和突如其来,焦虑于自身的无力。其实我们知道焦虑于事无补,无论我们焦虑还是享受生命之美,生命时钟都以同样的速度前进着。可即便是这样,我们还是愿意做出一点螳臂当车的努力,用自欺欺人的方式让自己远离它。我们的生命有很长一段耗费在对死亡的焦虑和无效的努力中,忘了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奇妙,忽略了生命本身的美。有着死亡焦虑的人就像是坐在自己的墓碑旁痛哭一样,缅怀着过去,害怕着未来,却忽略了最美丽的当下。
为什么我们会恐惧死亡?如果只是恐惧必然发生的事情,恐惧自己没有能力改变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恐惧太阳的东升西落?如果我们是恐惧失去拥有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不恐惧早晨枕边脱落的一根头发?说到底,我们本身对死亡是没有恐惧的,你见过哪个婴儿恐惧死亡呢?他们的内心充满着好奇与喜悦,他们不会恐惧死亡。那么,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恐惧的?当心智开始主宰我们时。心智害怕死亡,因为死亡发生后,心智便无法控制赖以生存的身体了。心智对死亡的恐惧其实是对生存的渴求,我们对任何一件事物产生渴求时,便同时对另外一件事物产生了恐惧。
死亡本身是非常自然的,每天都在发生,落叶的死亡、花朵的死亡、昆虫的死亡、露珠的死亡,每一个瞬间都在发生。生命的长度原本正好合适到让每个人能够安然感受这个世界,并找到自己的答案。而在心智主宰我们之后,我们的生命被很大程度上浪费了,我们用很多时间去追求不必要的东西,不再觉察自己的内在,不再触摸自己的心灵,不再探索生命的答案。我们盲目而忙碌地生存着,到发现自己的生命之光日渐微弱时,我们的心智便开始让我们焦虑了。我们回避“必然死亡”这么一个事实,开始害怕谈论有关死的话题,见到死亡发生时内心凄凉而荒芜。
真正的生命是不被心智主宰的,死亡并不会产生当下的任何问题。当坐在自己墓碑旁痛哭的人开始抬头欣赏漫天的繁星,感受宁静夜晚中不时袭来的凉风,聆听各种不知名的虫儿充满活力的鸣叫,他就会发现,原来他的脚下,还盛开着一朵美丽的小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