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然接受当下,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
做一个不受未来掌控的人吧,就像云中的飞鸟,田野中的百合。不忧虑未来,只关注当下,这便是圣人。
——安东尼·德·梅勒
假想一下这么一个场景:人类从这个地球上消失了,或者是,回到上百万年以前,总之是一个没有现代文明的人类的地球,一个只有植物和动物栖息的、安宁祥和的地球。那里会有过去和未来吗?我们还能一本正经地谈论时间吗?假如有个人在那里问“现在几点钟”或“今天几号”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显得十分荒唐呢?地上的青草或天上的飞鸟,都不明白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它们会被问得茫然不知所措,它们也许会这么回答:“时间?时间不就是现在吗?除了现在还会有什么时间?”
对于这些动物来说,时间是不存在的。它们出生了,长大了,老了,死了,这些它们正经历的,都是“现在”发生的事情。它们不会为过去和未来的事情烦恼和忧愁,唯一的事情就在此刻,也就是当下。而当下的事情,只需要面对、接受、处理。它们不是没有痛苦和恐惧,但这些恐惧只是当下发生的,处理完后,便不存在了。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并不是不需要时间,我们依然需要心智认同的时间,这是一种物理时间,是一种计时工具,是宇宙存在的一个衡量维度,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发明的一个概念。但它不应该用来衡量我们的生命,接管我们生命的轨迹。可是现在它接管了,这也是人类的恐惧、痛苦和悲伤产生的源泉。
我们开始执著于过去,幻想未来,却抗拒和忽略当下。我们对待现实的态度便是如此,于是在思想上产生了抗拒,在情感上产生了痛苦。这种抗拒和痛苦会加剧我们对心智的认同,而对心智的认同会让我们更加抗拒与忽略当下,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也是一个死循环。我们唯有接受当下,才能跳出这个循环。我们接受当下的程度越高,痛苦和抗拒也就越少,我们对心智的认同也就越少。
心智为什么要习惯性地抗拒和忽略当下呢?因为它无法在没有时间,也就是在没有过去和未来的情况下运作,把无时间性的当下视为威胁。事实上,时间和心智是不可分的。如果不想再为自己和别人创造痛苦,我们就不能再创造额外的时间,深深地体认出当下这一刻才是我们所有的,把现在变成我们生命的焦点。以前的我们都是以时间为家,偶尔觉察当下,现在我们要变成以当下为家,在有需要时偶尔造访过去和未来。
当下的一切就是它本来的样子,我们不妨观察一下我们的心智是如何给它贴上了标签以及贴上了什么标签。这种在我们观察时持续不断地产生的标签,给我们创造了痛苦和不快乐,我们必须学会接受并行动。不论当下发生着什么,把它当做我们的选择,接受并配合它,不要违背它,把它当成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整个生命将会发生神奇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