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7)
第2章
只有觉知本身在觉知
(续)
在所谓的“意识探究”的领域内,认为“觉知需要一颗心(或一个头脑)才能知晓它自己”,是一个常见的误解;在该领域内,不二论的弟子和科学相遇了,特别是在非二元性领悟的当代表述中。只有在认知独立客体、他人或世界时,觉知才需要采取表面上独立的体验主体或有限之心的形式。它不需要采取独立主体的形式去认知它自己,它也不可能将其自身作为客体来认知。
对于觉知来说,在它自己以及它对自身的认知之间没有距离。它同时是其自身体验的主体与客体。觉知的本质性的、不可减少的本性,仅仅是做自己并认识自己。对其自身非客体性存在的认知,是觉知的原初体验。仅仅经由做自己,它就认识了自己。觉知,是一切认知或体验中的认知因子,也因此,它是所存在的唯一的、认知或体验任何事物(包括它自己)的“人”。仅仅作为觉知本身——这普通的、亲密的和熟悉的体验,就是觉知对其自身的觉知。
***
心从来就不可能知道或找到觉知,尽管它所知道或找到的一切事物,都只是由觉知构成的,正如电影中的一个人物,从来都不可能知道或找到屏幕,尽管其所知道或找到的一切,都只是由屏幕构成的。那寻求知道或找到觉知的“心”,就像电影中的一个人物为了寻求屏幕而游遍世界。这就像海洋中的一道水流在寻找水。心正是由它所寻找的东西构成的,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它永远不可能找到那个东西,心的局限就是,它是时间与空间中的一种客体化体验。
想像一个物理空间,其中没有任何客体,只是一个巨大的、无边无际的空间。现在,想像在这个空间中添加觉知或认知的属性。于是,这个空间就是一个巨大的觉知或认知领域,没有边界,也没有客体。那么,如果我们把空间属性从这个觉知或认知领域中移除,我们就会得到纯粹的、没有维度的认知或觉知,也就是,我们会得到觉知或意识本身。
事实上,我们不可能想像出没有维度的东西。确实,没有维度的东西就不是一件“东西”了。我们能够想到的一切,必定都具有客体化属性,因此,属于时间或空间中的一个维度。觉知本身没有维度,所以,它不是一件事物或任何类型的客体,然而,觉知或知晓的体验,尽管是非客体化的体验,却是不可否认的。不过,这并不会使思考觉知的尝试无效。正是在尝试想像觉知的过程中,心——正是由觉知构成——会将它自己带入终点,结果是,无客体性的觉知将如其所是,闪耀光明。
事实上,并不存在诸如“心的终结”这样的体验。确实,并没有诸如“心”或“头脑”这类东西存在。心中所存在的唯一实体——如果可以被称为实体的话——是觉知或意识本身,而觉知或意识从来不会结束,也确实没有开始。心会相信觉知有开始和终结,仅仅是因为它将觉知认同为有限且暂时的身体。然而,在觉知自己对其自身的体验中,觉知是永恒存在的,而且,觉知是唯一知晓关于觉知的一切的“人”。
心是觉知的活动。所以,同样地,当电影结束时,屏幕不会结束,而只是失去其暂时的色彩,觉知也是如此,当心停止运作时,觉知不会终止,而只是停止了它对自己的着色——以心的活动这一形式。
心是觉知的自我着色,正如电影是屏幕的自我着色。在尝试知晓觉知的过程中,心——正是由觉知所构成——仅仅失去了它的色彩,展露为纯粹的、无维度、无色彩的觉知;纯粹在于,它不与除自身之外的任何事物混合;无维度在于,它不具有在时间或空间中延伸的客体化属性。这零维度的觉知,不是想法(或念头)的抽象,没有人可以接近或认知它。这觉知本身,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用来认知(我们的)体验之物。
事实上,它不是我们用来认知(我们的)体验的觉知。这无维度的觉知,不是我们自我的属性,它也不属于我们的自我。它就是我们的自我,而它甚至不是我们的自我。如果它可以被称为自我的话,它就是自我本身。并不存在让觉知有所归属的“我”或“我们”。它属于它自己。
我们不拥有觉知,我们是觉知。觉知不是身体的一个属性,正如屏幕不是电影中某个角色的所有物。觉知也不在身体中;相反,它“在它自己之中”。正如屏幕不会出现在为电影中人物而存在的时空中,觉知也是如此,它不会出现在似乎为有限之心而存在的时空中。
心想要思考觉知的本质,作为一种对心的让步,这样做是合理的,甚至是有必要的,即:添加一个微妙的空间般的属性,以便给它一种表面上的客体性,从而可以想像和描述的属性。所以,为了满足我们思考和谈论觉知的欲望,让我们把它想像成一个巨大的、无边界的、空旷的、自我知晓的空间、领域或媒介,其本质仅仅是认知或觉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觉知的思考会让步于对觉知的冥想——它对其自身的冥想——关于此,在之后的章节中会有更多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