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向外的道路:打破意识与客体的界限
这条灵性道路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涉及的是,通过否定之道的进程探究小我或独立自我的本质,在其中,体验的见证主体从所有客体化内容中解脱出来,作为纯粹意识——所有体验的原初和基本因子——而独存。
在第二步中,第一步中的、将注意力从体验的客体化内容中释放出来,从体验中独立出来的意识,开始向下或向内流动,回归其自身,最终安住于自身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正是在这种自我休憩或自我安住中,意识逐渐摆脱其自我假设的限制,认出它自己永恒且无限的存在。这种自我休憩或自我安住是冥想和祈祷的本质。
一旦意识认出它自己永恒且无限的本质——这一认知在传统上被称为开悟或觉醒——从客体中区分出意识的目的就完成了,现在,有必要消除这种区分。因此,在这条灵性道路上的第三步涉及的是,以我们全新的领悟之光,探索客体化体验,以打破意识及其客体之间的表面区别。
在这一探索中,我们会发现,意识不仅是所有体验的见证,而且是所有体验出现于其中的空间或领域。(如果)试着去寻找一个发生在意识之外的体验,(就会发现)对于表面上的外在世界,已知的一切都是感知——视觉、声音、味觉、触觉和嗅觉——而所有的感知都发生在意识中。
即使我们感知到某些似乎远离我们自身的东西,比如说月亮,关于它,我们所能知道的一切都只是一个想法、意像或感知,而所有的想法、意像和感知都出现在意识中。类似地,关于身体,所存在的一切,或所能知道的一切,都是感觉和感知,而所有的感觉和感知都出现在意识中。因此,如果我们密切追寻体验的真相,就会发现,世界和身体都是意识中的表相。意识永远不可能知晓或触及任何外在于它自身的事物。
现在,试着让你的注意力离开所有体验出现于其中的意识场(或意识领域),就像一个孩子躺在床上想知道太空有多远,有没有什么东西是超越它的。就会发现,注意力从来都不会离开意识场。所有的体验都发生在意识中,被意识所认知。由于体验是所存在的一切或可认知的一切,所以,我们无法光明正大地宣称,有任何东西存在于意识之外。这样做需要信仰(或信念)的飞跃。
因此,意识本身可以被比作一个开放的、空无的场(或领域),或者比作一个像空间一样的存在,所有的客体化体验都出现在其中,就像云朵出现在空无的天空中一样。事实上,意识不是一个空间,它是没有维度的。然而,思考或观想某种没有维度的东西是不可能的,所以,作为对心的一种让步——心想要思考和谈论实相的本质——可以合理地给意识添加一个空间般的属性,将之描述为一个开放的、空无的、空间般的领域或存在。
***
注意,正如没有云会与它出现于其中的天空保持距离一样,没有体验会与它产生于其中的意识保持距离。这一认知至少在某种程度上瓦解了意识与其客体之间的表面距离,尽管仍然存在着一种区别,就像天空和云层之间的区别一样。
一朵云拥有其自身的、独立于天空的存在性吗?一朵云能够从天空中被移除,却仍然保持其存在性吗?相对而言,云朵的短暂存在难道不是借用了天空的永恒实相吗?可能有一种独立于意识的体验吗?
被认知的客体和意识的认知领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真的有任何不同于认知本身的被认知事物存在吗?探究你的体验——你当下的体验、回忆中的体验或想像中的体验——问问你自己,你可曾找到或接触过不同于认知本身的任何事物?
所有的体验都是思考、想像、感受、感觉和感知,而所有的思考、想像、感受、感觉和感知,都与意识是紧密一体的,它们出现在意识中,被意识所认知。也就是说,所有的思考、想像、感受、感觉和感知,都是对它的认知。并不存在所谓的“思考”、“想像”、“感受”之类的事,也不存在所谓的“对它的认知”。
思考只是对它的认知,感受只是对它的认知,感知只是对它的认知,所体验的一切都是对它的认知。事实上,我们从来就没有触及到“它”。这个“它”,体验的客体,从来就不具有独立存在性,正如一朵云从来都不会独立于天空而存在。
虽然这是一个合理的领悟阶段,天空中云朵的隐喻唤起了意识与其客体之间的暂时关系,但这仍然是一个具有二元性的立场;我们可以称之为具有开悟性质的二元性。从来就不“存在”脱离意识的客体或事物,不像云,就其本身而言,似乎作为一个独立客体而脱离了天空。所以现在,我们必须抛弃这个比喻,用一个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我们体验的比喻来替代它。因此,意识之与体验,不像客体之于见证,甚至也不像云朵之于天空,相反,更确切地说,是自我觉知的屏幕之于在其上播放的电影。
即使这个比喻也暗示着,有某种被称为“电影”的东西存在,尽管它的存在依赖于屏幕,但这不是真的。我们甚至找不到一个依赖于屏幕而存在的、被称为电影的客体,更不用说独立于它!相对而言,一切所谓的电影,都是屏幕的实相。电影没有脱离屏幕而存在。没有作为一个客体而存在的“电影”这种东西。所能找到的一切都是屏幕,它以电影的形式修饰自身,但从未停止作为屏幕而存在,也从来都没有变成任何不同于它自己的东西。
类似地,我们从来都不知道或触及过体验的客体,无论该客体是念头、感受、感觉还是感知。我们只知道认知本身。认知就是所存在的一切或可以被认知的一切。那么,知晓这认知本身的,是什么?只有那认知者可以知晓认知本身。对体验的认知或对体验的意识,就是体验的全部,也正是认知本身知晓这认知本身——认知本身,只知晓认知本身。
在这场探索的最后阶段,意识及其客体之间的区别完全坍塌了。体验不仅被意识所认知;体验不仅出现在意识中;意识就是体验的全部。只有意识存在。正如吠檀多智者所言:“只有大我存在”,也正如***智者所言:“万物皆为上帝的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