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向外的道路:打破意识与客体的界限
(续)
体验中没有任何一部分不是由认知构成的,因此,体验中所呈现的一切都是认知或意识本身。事实上,体验中不存在“部分”,就是这样。所体验的一切都是认知本身或意识,而且,在意识中没有什么不同于意识本身的东西,意识本身也不可能把自己划分为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的诸多客体、部分或自我。体验是一个单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意识的体验中——意识是唯一具有体验或可以认知体验的“人”——只有它自己存在,要么处于静息状态,知晓其自身无限的、内在所固有的平静和无限充实的存在,要么处于活动状态,以心的形式将其自身认知为世界。如此,所有的体验都是无限的、不可分割的意识以心的形式活动,对其自身呈现为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的诸多客体和自我,但它从来没有真正作为、成为或认知任何不同于它自身的事物。只有上帝的无限存在。
意识是自我觉知的屏幕,它将自身修饰(或变形)为体验的形式,与此同时,将自身认知为一切体验的形式。当意识以体验的形式自我修饰时,它就被称作心;当它不做自我修饰时,它就被称作纯粹的、无制约的意识,因此,是无限意识。当屏幕自我修饰时,它就被称作电影,而当它不这么做时,它就仍然是“纯粹的”、无色的屏幕。
有限的心、独立自我或小我是媒介,通过它们并作为它们,意识采用了现象界的形式,同时认知着现象界,正如电影可以说是这样一种活动,通过它并作为它,意识呈现出风景的形式。不过,正如屏幕以电影的形式自我修饰,但从来没有停止作为屏幕而存在,意识也是如此,它从来没有真正变成有限的心、独立自我或小我。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体上,在不二传统中,尤其是在不二论·吠檀多传统中,有限的心、独立自我或小我,被称为幻相。这并不意味着,惯常所认为的有限之心是不存在的,如许多当代所谓不二教导中所认为的那样,相反,这意味着,所存在的真相并不像它看上去的样子。一个幻相总是有一个相应的实相。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是水的幻相,但相对而言,光线才是它的实相。类似地,有限的心,作为独立存在的实体是幻相,但无限意识是它的实相。独立自我表面上的“我”,是永恒、无限意识的、真实且唯一的“我”。
仅仅从独立体验主体的(有限且终极的)虚幻角度来看,才有独立客体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因此,表面上的体验主体和客体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这枚硬币就是意识的无限、不可分割的实相。因此,我们可以把意识定义为:一切体验的认知者,所有的体验都出现于其中,所有的体验也都是由它构成的。
作为所有体验对其而出现者,意识是体验的独立见证。作为所有体验出现于其中者,意识是一个开放的、空无的、空间般的存在,客体出现于其中,就像空无的天空中的云层。作为构成所有体验之物,意识是无维度的、自我觉知的屏幕,它自身采用了体验的形式,同时认知着体验。
从这个角度来看,感知即是创造。感知这一行动本身,把创造性从无限意识的潜力中引发出来,进入存在。但即使在存在中,除了无限意识本身,造物中也没有什么是真正存在的。
因此,这一灵性进程的最终阶段涉及的是,回归客体化体验,并瓦解意识及其客体间的表面区别。这个认知将开明的领悟引入我们的活动和人际关系领域。这是开悟的果实,在其中,意识对自身无限存在的认知中所固有的平静、快乐、自由和爱,逐渐潜入、渗透并浸透客体化体验的所有领域,从而在纯粹认知之光的照耀下逐渐充满并超越客体化体验。
***
对意识的体验是我们所意识到的全部,而那意识到它的“我们”,正是意识本身。换言之,意识是体验中唯一的实质性存在。如果体验就是所存在的一切或可以认知的一切,那么,我们可以(带着绝对的确定性)做出的唯一陈述就是:只有意识存在,而意识作为整体,是永恒和无限的,因为意识之中没有什么不同于它自己的东西可以让它被限制。换言之,“只有上帝的无限的、自我觉知的存在是真实存在的一切”这一认知不仅仅是一个宗教信仰;它是终极真知,是所存在的唯一绝对智慧(或知识)。
即使这也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为了断言意识是无限的,亦即,没有限制的,等同于暗示,有意识所不是的有限事物存在。这是以否定的术语来定义肯定的事物。事实上,所有的语言都是描述客体化体验的,而一旦我们发现不存在客体——无论其是否独立,那么,这一点就变得很明显了:一切语言描述的,都是不存在的东西。因此,关于存在的事物或真实的事物,不可能说出一句真实的话语。关于意识、我们的真我或上帝的存在,不可能说出一句真实的话语。
即使将意识、存在、上帝或真我命名为“那如是”, 也说得太多了,因为每一个词语的含义都来自于,与其对立面的比较。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古代圣人以他们的智慧和谦卑,仅仅倾向于说“实相不是什么”,而不是做出任何肯定性的断言。即便说“实相是一”,也是做出了过于肯定的断言,因此,他们在梵文的不二论中说,实相仅仅是“不二”。然而,这不应该与后现代的信仰混淆——正如新时代非二元性和新不二论圈子中经常做的那样,后现代信仰认为:在没有绝对真理的情况下,一切都是相对的。
一些圣人仅仅保持沉默,倾向于不将绝对实相限制在心的范围内,而其他人则尽其所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心,去激发这种认知,使用这样的术语,如:无限、不朽、无暇、不可摧毁、如如不动、不可简化、无条件、非被造、无生、无染、不被伤害、不受影响、不被触及。尽管这些似乎是描述意识或实相“是什么”的形容词,但实际上,它们都是表示意识或实相“不是什么”的否定性陈述。
一旦我们否定了意识或实相的所有属性——属性通常都被归属于客体——它就会被揭晓,作为自己而闪耀光芒,所有的体验也都被视为只是它。《奥义书》中美丽而看似简单的陈述:“我就是那”,一旦被恰当地领悟,就会传达出这种洞见,因此,这是最高领悟的浓缩表达,它有力量唤醒一颗敏感而易接受的心,使其认识到它的本质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