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本初之心

31 本初之心

2022-06-11    16'11''

主播: 太傻接引官

227 1

介绍:
第12章 意识的聚焦 (续)   所有的体验,无论多么平凡或多么不凡,都是有限之心的一种体验,尽管有限之心中的唯一实质性存在是无限意识。在表相上,有限之心一直在改变,但其本质或实相,始终保持不变,正如电影中的影像一直都在改变,但它们的实相,屏幕,从不改变。心之原初的、本质性的、不可简化的本质,是无限意识本身。这也可以被称为本初之心或无限之心。   因此,心与意识不是分开的。事实上,并不真正存在所谓的“心”这种事物或实体;只有意识及其修饰(或变形)存在。意识永远不可能知道任何不同于其自身的事物,因为体验中或心中所存在的一切都是意识本身。即便采用了有限之心的形式,意识也从来不可能真正不再作为无限意识而存在,或去认知一些不同于其自身的事物,正如屏幕采用了电影中景色的表相,但它从来没有停止作为屏幕而存在。   只有以心的形式,意识才似乎认知了一些不同于其自身的事物,如事物、他人或世界。如此,心是活动或媒介,通过它并作为它,意识似乎对其自身呈现为客体化体验。为了呈现为心的形式,意识必须窄化其认知的焦点,从而似乎限制了它自己。一旦它通过采用心的活动之形式而限制了自己,它对自身永恒、无限本质的认知似乎就被忽略、遮蔽或忘记了,而这种遗忘使得对客体化体验——也就是,显现(现象界)——的认知进入了表面上的存在。   意识在其自身之内梦见了世界,与此同时,它迷失在了自己的梦中,结果,它似乎成为了那个梦中的体验之独立主体,从它的角度,梦境世界可以被认知。如此,主-客体关系成为媒介,通过它,无限对其自身呈现为有限。主体与客体是同一个被无视、忽略或遗忘的意识的两面。   换言之,创造或显现需要一种牺牲;现象界的出现是有代价的。意识必须自我牺牲,必须忽略对其自身无限存在的认知,以便从其自身之中将现象界引出,进入表面上的存在。   客体世界是感知主体内在局限性的反映。不过,如果表面上的体验之独立主体,通过将其用来认知客体化体验的认知因子转向自身,来探索它自己的本质,它就会摆脱自我假设的局限,并被揭晓为无限意识。一旦表面上的主体认出或“回忆”起它自己,从而失去其局限,其对应的客体也会相应地摆脱其局限,于是,主体与客体之单一的、不可分割的同一性就被揭晓。   这就是**说“我与圣父是一体的”这句话时的意思。也就是说,我自己的本质实相——在心中作为“我是”的认知或觉知的体验而闪耀的意识,以及世界的终极实相——存在本身,是一个单一的、不可分割的无限实相。一旦认识到,感知主体是(真实且唯一的)无限意识实相之上的一种想像出的局限,那么,也就会认识到,作为表面上具有各种各样客体的世界——与主体分离,且截然不同于主体的世界,同样是幻相,并作为无限意识本身、上帝的无限存在而闪耀。   正如威廉姆·布莱克所说:“如果感知的门户是洁净的,那么一切就会如实对人呈现——无限。”也就是说,如果通过其而感知世界的心摆脱了自身的局限性,那么,它将不再把那些局限性投射于它所认知的事物、他者或世界上,结果是,它将被揭晓为无限。事实上,事物、他者或世界将不再被体验为事物、他者或世界,而是会被体验为上帝之无限的、自我觉知之存在的光辉。   ***   为了使有限在无限中出现,意识必须缩小或窄化其焦点的范围。如此,方方面面的体验,从心之最深的所谓无意识和潜意识层面,到清醒、做梦和睡眠的寻常状态,涉及一个渐进的过程,即:心的本质,纯粹意识的逐渐窄化、限制或遗忘。   这是如何发生的?从终极的角度来看,这并没有发生。对意识来说,一切都不曾发生,正如当电影开始时,对于屏幕来说,什么都没有发生。但让我们对心做出一个让步,从它的角度来探索这一点。想像本初之心或纯粹意识,是敞开的,完全没有焦点的。只有它自己空明的、无形的、无维度的存在,认知着它自己永恒、无限的存在。在这开放且无方向的状态中,在其感知领域中,没有客体化体验,正如一个完全无聚焦的相机将不会记录影像一样。   然而,随着意识开始在其自身之内振动,它的无形存在开始呈现出有限的表相,结果,意识似乎不再认知其无限存在,相反,将其自身认知为有限的形态。这种对形态的认知需要意识的聚焦,其敞开的无聚焦的认知缩小为一种有限的、有方向的认知形式。这种有限的、有方向的认知形式即是心、体验或注意力。如此,正是意识的聚焦或缩小,将形态从无限存在之潜力中引出,进入有限存在。   起初,随着意识以心、体验或注意力的形式聚焦或缩小其认知,只有最模糊的形态显现,几乎没有形状、颜色或大小。但随着意识逐渐窄化和锐化其焦点,客体也相应地变得清晰。这个聚焦的进程,将全方位的体验引入存在,从所谓潜意识和无意识的下意识状态开始,经过做梦状态,进入清醒状态,在清醒状态中,体验的定义是最清晰的。   在任何阶段,都不会有自我形成或通过这些状态而活动,尽管由于具有客体性,这些状态只能从表面主体的角度来看待或认知。这主体本身不是一个实体。它是媒介,通过它,意识将自身显现为客体化体验,并同时认知着客体化体验。   意识并没有经历这些状态,正如屏幕从来没有经历电影中角色的任何体验。这些状态在意识中展开,就像角色的体验在屏幕上展开一样。意识就是认知或体验一切者,与此同时,它也是所认知或体验的一切内容的本质。因此,意识从来没有进入过任何状态,它只是在自身之内振动,在自身之内展开自己。不同的状态是其自身活动的不同频率和幅度。
上一期: 30 永恒的白色光辉
下一期: 32 意识的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