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意识的面纱

37 意识的面纱

2022-06-16    16'47''

主播: 太傻接引官

227 0

介绍:
第14章 沃兹华斯与对上帝的渴望 (续)   沃兹华斯继续描述,有限之心的出现是无限意识的进一步压缩或限制,对其自身永恒本质的更深层遗忘或忽略:“监狱的阴暗开始接近成长中的孩子”。然而,在清醒状态下的心出现的这一阶段,意识对其自身永恒存在的认知,仍然作为重复的快乐时光渗透入体验中。体验对于上帝的无限存在来说仍然是透明的,体验从上帝的无限存在中流淌而出,被上帝的无限存在所充满:“他看见了光,它从那里流淌下来,他在喜悦中看到了它”。   孩子的快乐感受,是自由的体验,以及无限意识之光内在所固有的满足,意识以心的形式自我修饰,并作为孩子的心而存在。然而,事实上,并不是孩子在体验快乐,体验上帝的无限存在;人不可能体验上帝的存在。只有上帝的无限存在,才能知晓上帝的无限存在。只有无限意识才能知晓无限意识,因为不存在别的自我或实体,去知晓或不去知晓它。“个人”仅仅是无限想像出来的局限,而无限是唯一的存在。   正如巴尔亚尼所说:“没有人看得见祂,除了祂自己;没有人能够触及祂,除了祂自己;也没有人能够知晓祂,除了祂自己。祂透过自己而认知自己,也通过自己而看见自己。除了祂,没有人看得见祂。”   意识不需要以心的形式出现或采用心的形式来认知它自己。它作为自己,在自己之中,认知自己。孩子的心,将自己认知为“我”,是意识——真实且唯一的“我”——的一种定位或压缩,意识自愿采用心的形式,以便将其自身无限潜力的一部分现实化,呈现为孩子对世界的体验这一形式。孩子本身是由心构成的进程或活动,不是由物质构成的客体,意识透过它而自我过滤,以便体验世界。孩子是媒介,上帝透过它而将自己认知为世界。   深度睡眠、做梦和清醒状态从无限意识中出现,可以被视为意识逐渐戴上了越来越厚的面纱。在深度睡眠中,有一张空无或空白的轻薄面纱,覆盖在我们真实本性的内在平静之上。这张面纱没有厚到足以遮住我们真实本性的内在平静,所以,深度睡眠被体验为充满了平静。   在做梦状态中,这张面纱开始将自己多样化,结果是,它呈现为各种各样松散设计的事物和自我,这些客体和自我只有在清醒状态中才会变得完全凝固,成为表面独立的实体,正如便携式电脑的屏幕,可以说是首先以空白屏幕保护程序的形式给自己戴上了轻薄的面纱,这张面纱随后将自己多样化为电子邮件和图像。   在清醒状态中,客体和自我处于最为截然不同和独立的状态,可以说,随着意识逐渐在其自身之内压缩并采用体验的形式,清醒状态是距离意识最远的状态。类似地,我们从清醒状态进入做梦状态,再从做梦状态进入深度睡眠状态,这一过程中客体性的消融可以被视作意识自我遮掩的面纱逐渐变薄的过程。   然而,这么说只是作为对独立自我的一种让步,独立自我似乎作为做梦和清醒状态而进入了表面存在。从意识的角度来看——当然,意识的角度是唯一真实的角度——没有任何状态掩盖了它自己分毫,正如从自我觉知的屏幕的角度来看,无论如何都没有影像遮蔽了它,无论该影像有多么黑暗、激烈或多样化。   换言之,意识的面纱仅仅从独立自我的有限且终极虚幻的角度来看,才是真实的,因为独立自我似乎伴随着这些状态的出现而形成了。因此,仅仅从表面独立自我的角度来看,无知才是存在的,意识从不无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吠檀多传统才说,无知是不真实的。它本身不是指无知,而是指无知的幻相。   ***   在不二传统中,玛雅(或摩耶,maya)一词,用来描述意识呈现为有形的能力(或力量),通过采用形式(或形态),它似乎限制了它自己。这正是屏幕所具有的、呈现为景色的力量,如此,它似乎用自己的创造性遮蔽了它自己。从这个角度,玛雅经常被翻译为“幻相”,也就是,无限意识,自我觉知之屏幕的能力,可以呈现为一些不同于它自己的事物,现在,它在自己的梦中,从独立主体的角度认知这些事物。不过,仅仅从体验之独立主体的有限且终极想像的角度来看,幻相才是如此,由于意识面纱的力量,体验似乎形成了。   玛雅,作为幻相,是心的活动,通过它,无限意识从它自己的存在中把显现(现象界)带入表面存在。它是它自己的起源。然而,从意识的角度来看,它呈现为无数名称和形式的能力,并没有创造世界的幻相,相反,这应该被视为以及体验为它自身之中的一种不断变化的自我涌现,以便现实化、显现并以形态享受它自身无限潜力的无尽流动。因此,玛雅一词的更深层含义是“创造性”,通过这一进程,意识将其自身显现为不断变化的体验之流,它从没有停止存在,也仅仅知晓它自己。   换言之,意识的面纱仅仅从独立体验主体的角度才是如此。从独立自我的角度来看,玛雅是一种幻相;从意识的角度来看,这是它自身内在的自由和创造性的一种表达,利用这种创造性,它永恒不变的实相呈现为不断变化的体验的形式。正如巴尔亚尼所说:“祂的面纱即是祂的一体性,因为除了祂自己,没有什么可以遮蔽祂。祂自身的存在遮蔽了祂。没有任何条件,祂的存在被祂的一体性所掩盖。”   因此,当表面上的独立自我摆脱它自我假设的局限性,并作为无限觉知的、真实且唯一的自我而被揭晓时,玛雅就不再是一种遮蔽的力量,而是被体验为一种揭晓的力量,与这种改变相应的是,曾经似乎遮蔽意识的客体化体验,现在与之一同闪耀。   意识作为体验之整体,在体验中认知着它自己。即使我们最黑暗的情绪都闪耀着它的认知之光。意识无法成为任何不同于它自己之物,无法认知或变成他物,这种“无能”正是爱的体验,它承认了没有分离、客体性或分别。因此,从意识的角度来看,创造是一种爱的显现。   ***   为了将其自身显现为世界,意识在自身之内压缩,因为爱的缘故而牺牲了对自己无限存在的认知,在这么做的过程中,它似乎与自己天生的平静与快乐切断了联系。为此之故,所有表面独立自我的心中都有一种创伤,大多数人都将自己迷失在客体化体验中,以寻求缓解这种伤痛。   为了让意识重新宣告它与生俱来的快乐,这一进程的反转发生了,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谭催传统说,我们经由它而堕落的道路,正是我们上升的道路。快乐的体验是这一进程的放松,是自我紧缩的松开。这一反转是觉知去除定位,在此过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心逐渐摆脱它暂时的局限性,回归它本初的、无条件的、不可简化的纯粹意识之本质,它作为快乐本身而闪耀光芒。   事实上,心并没有回归它的本初状态;它从来没有离开过那里。除了它自己的无限意识之本质,心并没有别的地方可去。更准确地说,意识不再用它自己的创造性遮蔽自己,于是,它如实地对自身揭晓真相。它认出了它自己。对它自己永恒、无限之存在的认知,即是快乐的体验本身。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有表面上的独立自我都在寻求快乐,超过其他一切。
上一期: 36 回家
下一期: 38 心的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