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沃兹华斯与对上帝的渴望
(续)
心之局限的消融,其本身就是平静或快乐的体验,随着清醒状态让位于做梦状态,随着做梦状态消融于深度睡眠状态,这就自然且逐步发生了。在深度睡眠状态中,只有一张空无之轻薄面纱掩盖着觉知对其无限存在的认知;它足够透明,能够给心提供一定量的平静或快乐。
这种消融也会发生在欲望满足的瞬间,这时,心的寻求活动短暂停止,结果就是,心纵身跃入其源头,短暂地品尝到无条件的平静,及其真实本质内在所固有的圆满。在这种平静或快乐的体验之后,心再一次从意识海洋中升起,它往往将自己所体验到的圆满归因于先前的客体、物质、活动或人际关系,因此,会再次寻求相同的体验。
尽管这些短暂的片刻,给予了心持久平静与快乐的样本,这种平静与快乐正是心所渴求的,它们从来都没有完全满足过它。在某一刻,心开始意识到,它正在错误的地方寻求平静与快乐。这一直觉可能会产生于,在客体化体验中寻求快乐反复失败之后;或者,在绝望或无望的时刻,这时,心已经穷尽一切可能在客体化体验中寻找满足,却发现自己茫然不知所措,也没有任何已知的方向可以去转向,于是,它矗立着,(变得)敞开心扉、沉默且具有接受性,结果产生了这一直觉。在这种接受性中,心易于接受其存在最深处的沉默吸引,这吸引力将它向回、向内、向自我拉拽,这吸引力是一种呼唤,它一直存在,却往往被它自己的寻求之喧嚣所掩盖。
心的舒展也可能在极度恐惧、悲伤或失落的极端时刻发生,这时,心的连贯性暂时受到干扰,它被“抛回”它的本初状态,事实上,谭催传统已经发展出一系列的正式修行,在这些修行中,心将强烈的情感冲回觉知的海岸。心的舒展也可能在高度愉悦的时刻产生,比如性亲密,这时,心被强烈的体验扩展到超出其习惯的限制,结果是,它品尝到了自己不朽的甘露。
事实上,从愉悦体验的这个角度来看,它也可以被视为对纯粹意识的一种品尝,而愉悦体验通常是宗教传统中灵性了悟的敌人。在审美愉悦的时刻,游移的心被吸引得与感知对象如此亲密,以至于与它融合了。在这种融合中,心短暂地失去了它的局限性,于是,它的纯粹意识之本质闪耀光芒。这就是对美的体验。这就是艺术家试图激发的体验,这就是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说这句话时所指的含义,他说,他希望他的艺术能让人们品尝到大自然永恒的味道。
这也是恋人寻求结合的体验。凯萨琳·雷恩(Kathleen Raine)在她的诗《女人写给爱人的诗》(Woman to Lover)中描述了独立自我的解体,这是所有亲密关系的本质:
我是火
沉入水中
波浪
从深渊中升起
在我的血管里
月亮之潮汐
涨成花树
散落在
海之泡沫中
我是空气
被网困住
预言鸟
在倒映的天空中歌唱
我是空无之前的梦
我是星星做成的王冠
我是死亡的方式
这种消融也可以在冥想或祈祷中被引发、激发或培养;类似地,透过一本书中的一段对话或一段文字,透过被沉默充满或灌注的文字,这种消融也可以被引发。或者,这也可以被一个问题所引发,如:“你有意识吗?”“你称之为‘我’的人,其本质是什么?”或“你用来认知你的体验的认知本身,其本质是什么?”类似地,心也可以在这种情况下被引导回其无限意识之源头中,即:一位朋友的沉默在场,在其心中,对其真实本质的认知已经发生,于是,不需要对话。
在这种情况下,心也可以摆脱其局限性,即:一件艺术作品的无声或爆炸性的力量,这件艺术品的创作,在知情或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灌注了心对其本质的认知或直觉。这样一件作品承载了其本源的印记,它可以自由地传递给所有眼睛能看或耳朵能听的人。无需多说,心收到了无数关于它所渴望的平静与快乐之源的暗示,尽管在没有正确指导的情况下,这些暗示通常都会被忽视。
***
沃兹华斯继续他诗意的描述,描绘有限的心从无限意识中的诞生:“每天远离东方的年轻人必须旅行,他们仍然是大自然的牧师”。东方是光明——无限意识——的源头。现在,我们正处于做梦状态,意识正在窄化其注意力的焦点,结果就是,形态变得更加清晰和多样化,牺牲了纯粹意识本身所潜藏的无限可能性:“最后,这个人注意到它消失了,消失在平凡的日子里。”
“平凡的日子”正是清醒状态的充分显现,在其中,意识表面上无视、忽略或忘记了它自身的存在,随后,它自身分裂为,一个内在自我,由心构成,可以认知,一个外在世界,由物质构成,可以被认知,这种分裂正处于其最具有说服力的状态。在清醒状态中,意识对其自身永恒存在的认知,随着它被清醒状态中的刺目光亮所遮蔽而黯然失色。为了创造的目的,意识对其自身的实相睡着了。
清醒状态就像“一场睡眠或一场遗忘”,在其中,客体化体验的多元性和多样性似乎遮蔽了意识,而意识是其唯一的实相。尽管意识似乎在它自己的创造性中迷失了自己,但这场遗忘并不是一个错误。它是显现的媒介,创造的活动,正如演员必须在角色中失去自己,才能充分扮演其角色。一旦意识在它自己的创造性中迷失了自己,并采用“灵魂”或独立自我的形式,它就必须踏上一段伟大的旅程,找回它失落的自由和快乐。尽管这段旅程是由独立自我开始的,但它最终需要失去它的独立身份。需要的,正是寻求自由与快乐的自我的死亡。
显现(现象界)是意识的自我牺牲,同时也是它的自我庆祝。同样的自我牺牲和庆祝的过程,在艺术家工作室的缩影中得到了展现,在那里,艺术家为了展现自身内在的东西,不得不完全放弃自己(或让自己臣服)。每一位艺术家都会从苏菲神秘主义者和诗人哈菲兹(Hafiz)的话中认识到这一过程:“我是一个隐藏的宝藏,我渴望被人知晓。”这种渴望存在于所有人的心中,并引发了自人类诞生以来,在洞穴、工作室、剧院和音乐厅所发生的创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