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第16章 对我们的永恒的记忆 (续)   你曾体验过多少个“现在”?比如:今天有多少个现在?是有无数个现在,还是“一直”都是同一个现在?现在是否来自一个遥远的过去?它是否正在朝向一个遥远的未来而前进?如果是这样的话,它的移动速度是多少?如果我们对过去或未来没有实际的体验,那么,我们有什么正当的理由认为,现在是从过去向未来移动的一个片刻呢?一个片刻具有期限,而具有期限的东西都在时间中持续。但是,不存在可以让现在在其中持续的时间。现在,并不是时间中的一个片刻。现在只存在于当下,它不会去任何地方。   要明白,一直都是现在。然而,“一直”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呢?它意味着,在时间中持续到永远。说现在一直都在呈现意味着,现在永远持续,贯穿过去和未来,但我们从来没有实际体验过过去或未来。并不存在“当前的片刻”这种东西,因为并不存在时间,可以让现在在其中成为一个片刻。如果我们一致同意,体验必须是实相的检验,那么,我们就不能正当地说,一直都是现在,因为不存在可以让现在在其中持续的时间。并非一直是现在,而是永恒的现在。   永恒并不意味着,在时间中永远持续。它意味着没有开始或结束,也因此,永恒根本就不存在于时间之中。事实上,并不存在可以让现在在其中持续的时间。永恒的现在不是一个非凡的、深奥的或形而上学的维度——我们在一般情况下无法进入的维度。现在,正是所有的体验发生的当下——不是一直持续的现在,而是普通的、唯一的、永恒呈现的现在。时间,不是现在的容器,现在,是体验的容器,包括所有关于时间的想法,但从不是对时间的真正体验。现在即永恒。   注意,无论何时是现在(也“一直”是现在),我是。换言之,永恒的现在是意识的坐席。如果我们“前往”现在的体验,然后,“前往”觉知的体验,那么,我们就是在“前往”同样的体验。现在即是“我是”。无论何时是现在,我是;无论何时我是,就是现在。现在即是意识。念头无法知晓意识,尽管它是由意识构成的,念头将其自身的局限叠加在意识之上,并将之构想为时间。因此,时间就是永恒看起来的样子——透过念头之局限的折射。   换言之,念头,由于对意识的无知,取而代之,构想出时间,并将真正属于意识的实相赋予了时间。时间变成了体验的容器,而意识被简化为一个无限小的时间片段,被称为现在。因此,现在是意识存在于表面时间中的踪迹。如此,现在是一个门户,有限的心必须通过它,才能回归其实相,也正是这同一个门户,意识通过它带来了时间,也将出于永恒的内容带入了表面存在。因此,意识的内容总是出现在时间中,但它们来自于永恒。提及这个领悟时,威廉姆·布莱克说:“永恒爱上了时间的产物。”   ***   现在,重新冥想一下清醒、做梦和睡眠三种状态:它们不是按顺序展开的,因为不存在可以让它们在其中发生的时间。清醒、做梦和睡眠状态,一直都是在现在被体验到的,鉴于此,只有现在存在。这三种状态仿佛是一个叠加在另一个之上的,但即使这种设想也是对体验之空间维度的一种妥协——稍后这也会坍塌。   在深度睡眠中,不存在有限的心,也就是说,没有思考和感知的活动,因此,没有对时间或空间的体验。在深度睡眠中,只有自我觉知的意识的存在,它同时是且知晓它自己内在所固有的、充满平静的、无条件满足的存在。   这个无维度的领域在它自身之内振动并采用了心的形式,也就是说,它采用了做梦和清醒状态的形式。因此,它用自己的活动自我染色,从而给予它无维度的存在以维度的表相,也就是,时间和空间的表相。   正如电影和纪录片出现在屏幕上,给予二维的屏幕以三维的表相,但从来没有真正替代或修改屏幕本身,做梦和清醒状态也是如此,它们出现在永远存在的、无维度的纯粹意识领域“之中”,但从来没有替代或修改它。事实上,仅仅从清醒或做梦状态的角度来看,深度睡眠状态才被视为一个有限的状态。   由于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客体化现实的属性,其存在独立于心,所以,念头想像在深度睡眠中时间和空间(以及它们中所包含的一切事件和物体)会继续,心及其本质——意识——消失了。这种观念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源自这样一个信念:身体由物质构成,而心源自于身体。从唯意识模型的角度来看,正是意识本身采用了心的形式,也就是说,念头和感知,每一个都把自身的局限投射在意识之上,使之对自身呈现为时间和空间。   从这个角度来看,深度睡眠并不是“人”所进入的状态;这只是意识脱离了心的活动。作为对“物体存在”这一信念的让步,我们可以说,深度睡眠是意识的无客体状态。事实上,“人”从未进入或经历过任何状态——清醒、做梦或深眠。不存在经历任何状态的“人”。每一种心的状态都是意识的自我染色;决没有不同于意识本身的任何实体曾存在过。   换言之,心将其自身的局限叠加在意识之上,并想像无客体的意识是发生在时间中的深度睡眠状态。然而,在深度睡眠中,没有对时间或空间的体验。而且有充分的理由!深度睡眠并没有发生在时间或空间中,时间或空间仅仅从清醒和做梦状态的角度来看似乎存在。   事实上,我们喜欢睡眠的原因是,在睡眠中,我们的纯粹意识之本质存在,从心的活动中解脱出来,知晓它自己内在所固有的、充满平静且无条件满足的存在——通常所谓的平静或快乐的体验。   ***   所有的体验都发生在永恒的现在,只有现在存在,而且,这个现在并不会去任何地方。正是在这个现在之中,你当下的体验发生,也正是在这同一个现在之中,你所拥有的每一个体验发生。事实上,你的出生发生在这个现在之中,尽管这个现在并没有随着你的出生而形成,你的死亡也“将”发生在现在,尽管这个现在将不会随着你的死亡而离开存在。正如T.S.艾略特(T. S. Eliot)在《四个四重奏》(Four Quartets)中写道:   或者说,结局先于开端, 而且,结局和开端一直都在那里 在开始之前,在结束之后。 而一切一直都在现在。   想像一部小说,其中包含了一位百岁妇人的人生故事。对于小说中的妇人似乎存在的时间,正以完整之书的形式同时呈现于当下。然而,心只能一次读取故事中的一个字。因此,正是心将其自身的局限叠加在小说上,并从实际上同时存在的“如是”中创造出时间。   所体验到的时间并不在书中,而是在心中。时间就是心!心将其自身的局限叠加在永恒之上,让永恒以一种符合这些局限的方式出现。时间是在心中被创造的;心不是在时间中被创造的。因此,从心的有限角度,永恒看起来是时间。正是意识本身采用了心的形式,以便将时间从永恒中带出来,将空间从无限中带出来。   作为对心的双胞胎模式——思考和感知——的一种让步,意识可以说既是永恒的,也是无限的。思考似乎出现在时间中,感知则出现在空间中。从思考和感知的角度,也就是,从有限之心的角度,时间和空间是容器,体验在其中发生。因此,时间和空间是两种最精微且最透明的客体。它们在有限之心中通过共享意识的透明属性而模仿意识的形式。   为了显现出一个世界,意识的永恒、无限本质必须降级至时间和空间,如此,思考和感知才可能出现。正是思考和感知,把永恒和无限从(无形)存在中带出,进入表面存在。永恒在其自身之中诞生了时间,无限在其自身之中展开了空间。然而,意识决没有停止作为无维度的意识而存在。从意识之无视角的视角来看,它是永恒和无限的。   不可能思考现在,因为念头将其自身的局限叠加在其所构想的一切之上,所以,当心思考现在的时候,它就想像了一个三明治般夹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时间片段(或瞬间)。出于同样的理由,真的不可能条理清楚地书写这些事。我们只能希望,在思考和书写这些想法的时候,有少许话语可以触发心中对永恒的记忆,而这记忆的芬芳会吸引心进入一个全新的、没有方向的方向。
上一期: 42 意识的同一性
下一期: 44 这里